美文网首页贵州省
我的移动十年

我的移动十年

作者: 顾嘉 | 来源:发表于2015-11-13 00:25 被阅读130次

    这是一篇迟到的文章,关于告别,关于不舍,关于期待,还有我85℃的青春、梦想与爱。

    2006年,我从北邮毕业,正式走出大学校园踏入社会。如果不算之前在航天二院短暂的从业经历,我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就是加入中国移动。

    那一年,通信运营商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移动的迅猛态势形象地被媒体称为“大象快跑”;

    那一年,中国移动被评为全球最佳雇主,能在运营商工作是一件荣耀的事,我也第一次见识了人才是如何“万里挑一”的;

    那一年,我拒掉了北京的Offer和户口,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来到了贵州,开启了我的移动生涯。

    一个月前,我从公司综合部调至大数据运营中心,在整理旧物的时候,一幕幕回忆又像电影在我眼前铺陈开来。我应算是个念旧的人吧,不如把这些宝贵的记忆整理成一个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

    这故事里一位通信人对未来的憧憬、对过去的怀念,还有10年中那些关于青春、梦想与爱的片段。

    片段1:从帝都到酒都,一场超过2000公里的穿越

    我刚参加工作的地方叫仁怀,是贵州省遵义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很多人对这个地方并不熟悉,但如果说到另一个词儿大家可能会立刻知道:茅台。是的,那里是国酒茅台的产地,更是因酿造产业发达而被称为中国酒都。

    尽管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但刚从祖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毕业的我还是感到了森森的“违和感”,时隔多年我仍然会开玩笑说:这是从帝都到酒都的一次大穿越。

    我在仁怀分公司工作了不到一年,虽然时间不长,却与大家相处得非常愉快,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我从县公司调走前一天全公司成员来为我送行,我边喝边吐边哭直到不省人事……

    在县公司工作的那段日子,我的状态相对自由,所以也“没事找事”地做了很多“杂事儿”,比如整顿公司现场办公环境、制定相应管理办法和流程、清理公司大小仓库、搭建员工活动中心等,最有成就感的是当年还懂开发的我利用业余时间设计了一套“管理信息系统”,将公司很多文件、信息、流程固化进系统中,其中最大的好处是减轻了渠道管理员每月报表的工作,自动根据BOSS系统的报表生成渠道结算清单,提高了效率的同时还降低了手工操作的误差。多年后,信息技术部负责管理创新的某位领导仍然对那个“简陋”的系统有印象。

    让我怀念的还有当时的“宿舍”,那时的县公司没有很好的硬件条件,公司的食堂是租用附近的民房改建而成,而我就住在那套民房中不足10平米的一小间,刚去的时候真是“家徒四壁”,除了一张单人床,不到15平米的小屋里再没其他家具。好在当时的经理很关心我,特意请会计大姐为我添置了被褥、台灯、洗漱工具等生活用品,更赞的是那时的食堂阿姨做饭实在太棒,“一顿八碗”的传奇也是那时创下的记录。

    记得我刚去县公司的时候,很多人都替我觉得不公平,似乎十几年的努力一下就成了泡影。刚到工作岗位上,种种不顺心的事接踵而至,一个县级公司竟然也会有诸多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也曾抱怨、也曾浮躁、也曾幼稚。身在异乡独为异客的我也会感到孤独甚至愤怒,但当我开始试着接受、试着习惯、试着用大量工作来填充空虚的生活时,一切都在慢慢好转。

    一年后,我被调至遵义市公司从事核心机房维护工作,那段短暂却难忘的基层时光成为了我人生中第一笔宝贵的职业资产,它让我感受到默默忍耐的力量。

    片段2:从县里到市里,跨工种比跨地域更具挑战

    我在移动的第二个岗位是遵义市公司交换中心的核心网维护员。在这个岗位上,我开始找到了些感觉,毕竟这才符合我之前对运营商工作的想象,可从刚开始我就“懵了”。

    一直以来,北邮的光环都给了我足够的自信,有些时候甚至是有些小骄傲。但到了交换中心,我才明白北邮给我的只有一张文凭,我也不过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仅此而已。

    刚来到交换中心的时候,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称为我的老师,我像一块海绵,近乎疯狂地吸取各种技术知识,并不是单纯由于喜欢,而是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差距,而且也亲身体会到了那句曾在各大高校BBS里广泛流传的名句“再牛逼的学校也会有垃圾,再垃圾的学校里也会有牛人”。

    找到了差距就要想办法缩短它,于是我开始“恶补”,之所以称之为“补课”,是因为到了移动以后,我似乎从未真正地接触过技术层面的工作,一直都在“边缘”忙碌。有压力就有动力,在短短的3个月里(中途还去深圳华为大学培训了一周,之后参加了集团公司网络安全大比武),我没有松懈,也不敢松懈,因为我知道:大家都在进步,只不过速度有差异而已,更不用说停滞不前了。这段时间是我入职移动以来最充实也最享受的一段时光,因为我可以每天都看见自己的进步。这进步来自一本本厚厚的专业书籍,一摞摞写满心得的笔记,一份份不成熟但却认真的技术方案。多年后,当我跟随领导在遵义分公司调研时,在交换中心的机房里意外发现了当年写的“数据网葵花宝典”还在发挥作用时,那种满足大概只有自己能懂。

    我得感谢这段不到半年的短暂时光,他让我学习了很多实践层面的网络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懂得了学习的意义。

    一切似乎是安排好的,在到交换中心不久后,我又调到分公司综合部担任综合秘书,从此拉开了我在移动综合战线将近8年的工作生涯。

    片段3:从技术到综合,职业“小秘”初长成

    事实上,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那个下午,我的职业轨迹发生了戏剧性地转变,而此后的一系列故事竟然都是从那一支录音笔开始。

    那个下午,市公司综合部经理找到我并将一支录音笔交给我,告诉我省公司一把手在与分公司中层干部座谈时提出了“四个坚定不移”的要求,具体内容都在那支录音笔里,请我将录音内容整理成文字稿并在第二天交给他。

    懵懵懂懂的我也没弄明白这是个什么情况,下班回到宿舍后打开录音笔我才算明白,原来我的作用主要是“方言翻译”,足足听了四五遍,我将省公司领导的讲话整理成文字稿第二天准时提交给了综合部经理。当天下午,还在机房处理故障的我就被调到综合部担任综合秘书了。

    秘书生涯就在我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开始了。很难形容那种感觉,出乎意料但似乎又在意料之中,既高兴又害怕,既兴奋又彷徨,一句话讲就是“心情很复杂”。自以为会在技术口干一辈子的我突然被安排到秘书岗位,那种“惊吓”程度不亚于过山车,但这种刺激、过瘾的感觉很快就消失了。

    刚开始,我的工作很简单,大多是核核文件,组织个会议什么的,对于刚刚接受完技术大洗礼的我来说都可以说是小Case。我不得不又一次说这个我非常不喜欢的“但是”,一切都比我想象的要凶猛得多。文件越来越多,事情越来越多,规矩越来越多,我就像一个没有救生衣的水手一下子被卷进狂风暴雨的海面上一样,突然之间感到“事来如山倒”,一个接一个的汇报材料、一个接一个的总结计划、一个接一个的PPT……资料筹备、数据收集、甚至是主持晚会都像事先商量好一样接踵而至,让我应接不暇,几近崩溃。

    终于,我告诉自己事情不应该这样,于是开始关心时间统筹、知识储备,开始尝试标准化、流程化运作,开始懂得管理的意义。管理自己跟管理一个项目甚至一个企业其实有很多类似之处,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要优先处理那些重要、紧急的工作,自己搞不定的情况下也要学会沟通、协调、统筹资源。虽然,工作还是一如既往地忙碌,但忙乱的状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除了秘书的工作外,我还兼职负责企业内外宣传工作。在领导的关心与鼓励下,我创办了分公司第一份纸质刊物《遵义移动》、制作了第一本电子杂志,还拍摄制作了记录公司发展历程的企业宣传片《我心飞扬》、《大雪有痕》、《情深一网》等,虽然现在看来都相当生涩,但却为日后探索新媒体运营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一个特别难忘的时点是2008年春节,贵州遭遇了史上最严重的雪凝灾害。交通告急!电力告急!通信告急!已经订好探亲机票的我默默把票退掉,与同事们一起开始那段“抗雪凝 保通信”的艰苦历程,还记得那时候我白天跟随领导到抗灾一线调研慰问、晚上熬更守夜整理调研信息和一线事迹,连续15天睡在办公室,每天只休息2、3个小时,后来一位同楼层的大姐关切地问我“是不是水肿了”,才发现自己的脸、手臂都肿得厉害。其实不光是我,在那场突如其来的灾害中,让我看到了移动人团结一致保障通信的画面,我自己深受感动,也将同事们的事迹记录下来让更多人了解移动人。

    在分公司秘书岗位上,我干了近3年。正是这三年,让我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迅速成长为懂管理的职场人,也正是这三年,让我懂得“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而这,正是一位秘书必须要有的觉悟。

    2009年国庆,我又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回贵阳。

    片段4:从分离到团聚,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其实写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脑海中的画面才终于不再都是工作的场景,我生命中那个十分重要的人终于要出现了。

    我和她是北邮同班同学,毕业那年她考取了本校的硕博连读,而我则得到了航天部一个下属企业的Offer,拿到了传说中的“留京指标”。故事本来有另一个结局,但考虑到家庭原因……好吧,我编不下去了,其实我们是被北京的“高得不像话”的房价给吓回来的。我们曾经测算过按照当时的收入估计不吃不喝20年或许能在三环外买套70平的三居室,这还不算帝都房价物价飞涨的速度远高于工资的增长,So~我们用一个最简单的理由选择了逃离北京。

    多年后,仍然会有人问我“当年放弃北京你后悔吗?”我只会淡淡地回一句“随遇而安”。人生中有很多选择,但每一个选择在当时看都是合理的,既然选择了贵州,就安心好好过。可惜这个道理是我入职3年后才懂的。

    我跟她都参加了那一年的“校园招聘”,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留在贵阳,而是一南一北分在了两个县。

    她是分公司的技术骨干,由于工作态度认真、技术能力过硬、业务水平突出被调到了省公司网管中心工作,而我那时还在遵义。平常除了周末的长途班车和火车能让我们相聚,几乎都是靠电话联络感情。毕业后选择还在一起的我们竟然因为工作分配而成了“异地恋”,经历过的人都懂,这其实并不容易。

    2009年初,我就开始考虑怎样才能“回到”贵阳。省公司的公开竞聘给了我机会,通过几年来的工作表现以及还算不错的竞聘成绩,我成功从分公司竞聘到省公司综合部,岗位依然是综合秘书。

    解决了家庭问题的我,工作起来也更加投入,我似乎看到了美好的前景就在前方。那一刻我是幸福的。

    片段5:从基层到省会,“中生代”秘书成长路

    一切都是缘分,大学期间主攻数学的我竟然走上了“文字工作者”的道路。事实上后来证明,数学中的逻辑思考能力给了我不少帮助。

    刚刚来到省公司综合部,我心中是充满信心的,再怎么说也算是在分公司综合线条上选拔出来的,承接一些基本的文字工作肯定不成问题。

    结果,我的第一篇文稿就被“批”得体无完肤。印象中,那篇A4纸上除了“的、地、得”和标点外,再没什么是我自己写的了。当时我的分管领导还很意外地对我说:“不是听说你文笔还不错么……(此处省略1000字)”

    我在省公司秘书岗位上的第一课就是这样开始的。那个阶段,我最大的尴尬就是信心满怀遭遇当头棒喝。内心充满着各种“不服气”、“不信邪”,时隔多年再看,当时的文字确实拿不出手,有种浓浓的书卷气跟违和感。事后我总结,年轻人在自己阅历尚浅的时候,只有开拓视野才能快速补足短板。

    在强压之下,我必须要尽快调整自己的情绪与工作方法,尽快达到岗位要求,这样才能找回一点职业感。综合文字工作其实并没有什么诀窍,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写、多练,如果一定要多加一条,就是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接受检阅。因此,当时我的稿子被改上7、8遍是很正常的,十来遍也是常有之事。

    我的最高纪录是一份PPT被前后改了31次,有人曾戏谑道“您这是做产品呐,快速迭代呀”。可能有人会问,对文稿要求那么高究竟有什么意义?难道不用做别的工作了吗?把精力统统花在遣词造句上,这根本就是PPT文化嘛!

    对于这个观点,我有自己的看法。事实上,不论是文稿还是PPT,我们交付的作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产品,只不过这个产品的最终用户可能是老板,也有可能是老板的老板,用户感知的好坏也直接反映在你的作品上。只有用做产品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份作品,你才能算是一位有尊严的职场人。

    辛苦和努力从不会白费,这份被修改了31遍的PPT最终换来了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还为公司争取到了近17亿元的项目投资。当然,材料仅仅是获得投资的一个助力手段,但具有足够说服力的汇报也一定为争取投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多年后,我跟另一位领导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作品即人品”。想想看也的确是这个道理,你认不认真、踏不踏实,是爱取巧还是会死磕,从一份作品里表现得很明白了。

    或许是自己太幸运,在领导的推荐下,在省公司秘书岗位上工作了4年的我,又获得了一次到集团交流学习的机会。

    片段6:从贵州到北京,一次必要的回炉再造

    工作期间,我也曾到北京出差或者学习,每次都会很享受。一方面,可以与大学时代的好友同学再相聚,旧时的同窗感情会在那些时刻集中宣泄,十分酣畅;另一方面,还能和专业上的大拿与互联网界的大咖们探讨请教,很多专业领域上的知识、经验与技能会迅速提升,十分痛快。所以,每次到北京出差,我都非常珍惜,将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不浪费一分一秒。

    而这一次,我要在集团公司工作好几个月,那种激动、兴奋与喜悦更加溢于言表。

    我被借调到总部综合部的调研处,是总部综合文字材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是信息汇聚的重要节点,是信息上传下达的中枢神经,也是总部领导们的参谋智囊。经历过省公司的那一段“惨痛历史”后,我早就放下了骄傲与幼稚,学会了谦卑和敬畏。我不断告诉自己,一定要认真看、仔细听、耐心学,在这里工作的每分每秒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

    尽管做足了心理建设,刚去总部的我还是被同事们的敬业、专业深深感动。也正是这里,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差距并不会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唯有不断努力,方能逆水行舟。

    真的是逆水行舟,与刚进公司的时期相比,2013年的运营商无论在内部的发展动力上还是外部的舆论环境上,都在经历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与阵痛。中国移动尤其如此。发展上的问题可以依靠发展来解决,管理上的问题可以通过管理来改善,但外部环境带来的舆论压力与员工心理压力很难通过自身的调整来改变。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时任中国移动董事长的奚国华说过一句:“今年形势确实尤为复杂”。

    与业务部门有着显著区别,综合部的工作性质往往使之更容易感受到外部压力和内部阻力。在一次次的材料撰写、会议组织、新闻沟通的工作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总部所承受的压力,这压力转化到我这里就成了“字字呕心沥血,句句思虑万千”。一份十几页的文字汇报材料虽不像刚入行时需改个N遍,但每一次大版本的完善优化也着实要耗费些心思。站在总部的角度,很多问题不但要考虑全局,还要照顾个例,不但要统筹平衡,还要突出重点,不但要分析到位,还要措施到位……总之,与省、市公司的文字工作对比,总部的工作难度对我而言是一次重大挑战。还好有前辈好友的悉心指导,这次我挺住了。

    在北京总部工作的几个月,我增长了见识,结交了好友,还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着实算得上是一次必要的回炉再造。

    片段7:从语文到算数,大数据的初心之途

    一个月前的今天,我来到大数据运营中心报到。根据公司安排,我从综合部调到了新成立的大数据运营中心。我自己将这次调动用一句形象的描述:“从语文干到算数,又回到老本行了”。

    故事是这样的,我大学本科专业学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是一门号称比应用数学更加数学的专业,谁知道工作仅一年多就被安排到综合部写材料,跟文字打交道,这一打竟是八年。如今时光流逝,从综合部到大数据运营中心,我也算是回归到了“专业条线”。

    刚到大数据中心的头一个星期,我还在纠结“综合”与“运营”双重职能的我应该怎样平衡,一边是面向内部的综合协调与行政保障;一边是面向客户的沟通衔接与销售策划,我对新岗位的“双重属性”困惑不解,也打算从中找到些为团队破局的思路。一周之后我就彻底放弃了这样的想法,因为我根本没时间想。

    前两天秋水女侠还在关切地问我“精力管理的困扰是否得到了缓解”,我不得不十分尴尬地答复她“更加严重了”。每天都有开不完的会、写不尽的材料以及跑不完的客户,上班的8小时基本每分钟都是“作战式”,下班的时间也有很多电话,工作记录本上写满了任务安排,手机通讯录也在快速膨胀。到了晚上,团队成员还会在微信上随时交流工作。

    我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那种被任务驱赶的感觉,在新岗位上,我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忙得昏天暗地、人仰马翻”。就连从未止步的故事书,也不得不停止更新了一个月。

    与综合部相对务虚的工作属性不同,大数据运营中心的综合运营尽管也带着“综合”二字,但工作非常细碎具体。一场大型展会的策划筹备、一个业务流程的梳理优化、一份营销策划的落地执行、一张活动宣传的海报设计,甚至是一张名片、一份周报……每一件工作都是可以交付的“产品”。

    而我,更愿意称之为“作品”。

    事实上,早些年曾有人问我干嘛对一份材料那么“孜孜以求”,是不是“完美主义”情结作祟。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在职场上,完美主义并不能称之为很明确的褒义词,相反会有一层贬义,认为办事过于“龟毛”,小家子气。对此,我持不同观点。

    窃以为,任何一项工作,任何一个岗位,任何一件任务,只要耐心细致地做到足够好,也一定会赢得场外的关注与支持。前两天看老罗的发布会视频,有一句话深得我心——“文艺青年从不满足于把事做成,而是要把事做得漂亮”。我想,这或许也是我将始终坚持的工作准则。

    在给老板准备的演讲材料中,我最喜欢倒数第二页,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勿忘初心,与我们一起遇见未来。不,是创造未来!”

    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我个人、全部门甚至整个公司心底的呐喊。

    或许我们早就失去了通信业“黄金十年”的荣耀,或许我们早就告别了“大象快跑”的神话,或许我们早就丢掉了刚参加工作时的憧憬……运营商确实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挑战不仅来自外部的压力,更来自全体员工的内心。

    前段时间,一位领导在给我们团队做思想动员时讲了一句话:“假如你是老板,会不会雇用现在的自己?”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在浮躁的现实里,我们麻醉自己,我们圆滑世故,我们暗藏锋芒,我们相互攀比,我们不再比谁更努力而是比谁更悠闲,我们不再以本职工作为荣而是以“兼职挣钱”为耀……不知从何时起,运营商就和先进生产力之间筑上了一道重重的墙,那些想走又能走的人最终选择了离开这里,那些想走却不能走的整日抱怨体制,那些不想走也不能走的昏昏度日,剩下那些能走却不想走的痛苦挣扎……

    我曾在一系列运营商员工离职的文章里观察、分析、评论这些现象,让我无比痛心。曾让我骄傲的行业和企业竟像沉睡的大象,任凭外界纷扰,并无半点反应。

    痛心疾首!

    我想,我是爱这个企业的。但恐怕并没有能力对大环境产生什么影响,我能做的或许就是从自己做起,从团队做起,让曾经熊熊的烈火在胸中重新燃起,让那些被迷雾遮蔽的梦想发出光芒,让实际行动去证明:一切皆有可能。

    这就是我的故事,一个关于告别,关于不舍,关于期待,还有我85℃的青春、梦想与爱的故事。

    愿与我同路的你,看见了,听懂了,记住了。

    告别,不是为了逃离,而是重新开始。

    不忘初心,创造未来。我已经准备好,你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移动十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ah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