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一则题为《“上大学就轻松了”,到底淘汰了多少人》的文章刷屏了。文章以高考成绩628分,却因修不够学分而被劝退的一名大学生为切入点,展示了一群“被一句话毁掉的中国学生”。
这些学生在大学中的“堕落”让人瞠目结舌,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另外一群穿梭于各个早教班之间的孩子们。他们甚至连上幼儿园的年龄都未到,却已经隐隐感受到了“学业的繁重”。
不难看出,如今的家长和孩子们已经陷入了一种怪圈:对起跑线的过分重视,以及对持续成长的过分不重视。
受宠若惊的“起跑线”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可谓是深入襁褓,能早则早。根据《中国早教蓝皮书》调查显示,69.35%的家长认为孩子在4岁之前应该接受早教,46.77%的家长则认为应该在孩子3岁之前开始进行早教。
最近,新浪教育也发布了《2017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数据显示,近90%的学龄前孩子上过辅导班,其中超过36%的学龄前儿童每年在辅导班上的花费高达5000元,10%的孩子每年学费在1万元以上。
这组数据太惊人,吓得我赶紧摸了摸口袋。
哭笑不得的“中场休息”
然而近几年,一种名为“只要胆子大,一周七天假”的流行病,却在大学生间悄然蔓延,诱因是你我都很熟悉的一句话——上大学就轻松了。
于是,这些熬过了十年寒窗苦读日,终于迎来了一朝金榜题名时的孩子们,可算摆脱了十几年的枷锁,开始在这片远离父母管束的地界上肆意玩乐。
2016年,中国青年报针对在校大学生做了一次覆盖人数众多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3.1%的受访者在大学期间有过逃课经历,50.8%的受访者有过找人帮忙上课的经历。不仅如此,2016年,仅南京林业大学一所高校,一年内就劝退了49名学业挂科学生,其中不乏当年高考分数超过600分的学霸。
不爱读书的中国人
而事实上,不再重视学习的并非只有大学生。你去任何一个公共场所都会发现,玩儿手机的一定比看书的要多。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去年我国成年国民每人平均看了7.86本书,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而且你要知道,这可是这几个国家纸质图书阅读量的统计。电子设备端的阅读量并未记录在内。
不过,《中国国民休闲状况调查报告》倒是给了这一现象一个充足的理由——中国人的平均工作时间近10个小时!一天一共就24小时,除去吃喝拉撒睡和通勤,似乎确实没有多少时间了。
人不能一口吃成胖子
大久保幸夫在《12个工作的基本》中指出,饭要一口一口吃,装备要一件一件找,别想着在起跑线上就集齐所有人生通关道具。
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能力都能“提前培养”。就算你的孩子真的天赋异禀,有些能力,也只能等到合适的年龄才能进行开发。
比如对反应力的培养,10岁才是最早的开发年龄。再比如对语境理解力的培养。20岁才是最早的开发年龄。
而家长们更不要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把诸如高考等短期目标夸大成终极目标。不然,当孩子拼尽全力冲到这一阶段目标后,就很难再有继续冲刺的动力了。
世界更需要“长跑健将”
人生是一场持续近百年的长跑,能把握好节奏、持续发力的人才能取得最终成功。与其“一掷千金”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不如让他感受到阅读与知识的魅力,从而将其转化为一种自我驱动的能力。
尤其在人工智能正逐渐渗透各领域的当下,持续学习力已不再是一种优秀品质,而是转变成了一种生存的必备技能。
早慧而晚熟的中国孩子,如果不重视这项技能,在未来或许寸步难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