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理查德*塞勒,卡斯*桑斯坦
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2015年3月出版,16万字。
拆书:老案
建议先点「赞」+「收藏」+关注 ,再慢慢看,以防手滑找不到
老案读书会:每周泛读一本书,每年精读十本书,让读书引领生活,指明方向
我们一生到底储蓄多少钱?该花多少钱?我们花的每一笔钱都是值得吗?
第一,什么是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你应该估计到你活待多久应该储蓄多少钱?
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Modigliani,1918年6月18日-2003年9月25日),出生于意大利罗马,美国国籍,新社会研究学院社会科学博士,198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获奖的原因就是提出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人一生中储蓄和消费的关系,人一生是按照自己的生命周期来制定储蓄和消费计划的。
假设人不留下遗产,那就会按照自己的一生不同时段来按照合理的比例分配消费资金,使储蓄的资金效应最大化。
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理论,但是实际上人是这样做的吗?
实际上人们并不是按照这个储蓄生命周期来实践的,因为,人的消费和收入有这密切的关系,消费的敏感度和收入关联非常紧。不同形式的财富看起来不像模型所主张的有那么高的替代性。这样资产的流通就必然受到限制,促使人们完全不按照这个理论模型实施。
我的理解:我们存钱来源我们的情绪,花钱也一样,我们是没有计划的一生。
第二,我们的消费来源于不同心理账户,而非实际需求。
我们把不同的财富设定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A为现金收入,B为资产,C是未来的收入。如果我们的突然得到一笔钱,我们会把他放在资产账户里,以备急需或者大件购买时使用。
这也是行为经济学家最大发现,心理账户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不会按照生命周期来储蓄和消费。
在这3个账户中,A账户可以说是现金账户,主要用于生活开支,资产账户替代性较弱,不能如期按照现金账户对待?C账户作为来来的收入它的“边际消费倾向”基本是零。
不过信贷让我们的消费打破了这个理论的理解,房贷,车贷就是最好的例证。人无法控制自己短期的消费行为,人无法拒绝诱惑,人不具有耐性。这就是现实偏见带来的消费倾向。
我的理解:人们的消费受到心理(情绪)的影响极大,无论是何种消费都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感受去消费的,所以,每次消费都做好自我约束?否则就会成为情绪动物。
第三:储蓄和消费在心理作用下的一些规律
1 我们是按照自己的心理账户做出消费决策,你心理有几个钱包,你会按照钱包中不同用途的钱支付你目前需要的消费。商家也是利用心理账户做出营销的策略。
2 人们没有耐性,如果遇到刺激消费的场景,就会激发自己的消费欲望,冲动消费,而不是思考后的行为。这个在“淘宝”等电商网促的情况时常发生,双11就是最好的例证。
3 房屋资产和储蓄不具备替代性,拥有房屋的人储蓄似乎比没有房屋的人储蓄更多。这个解释是房屋会有代纪(继承)传递在基因中留下不可更改的烙印,房屋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趋近于零。这就是为什么老年人年老之后,如果用倒按揭的模式养老难以实现的的原因。
4 由于人的不可控制性,为了保障老了以后能有养了,国家就发明了社保,强制地控制你的欲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发生耐性的储蓄,为了老了后做准备。
最后,我想总结性的说一句,如果我们要生活的更好,建立自己储蓄生命周期和消费生命周期就显然非常重要,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赵本山段子里的一句话:人活着没钱花,人死了钱没花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