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
别只在泳池里哗啦啦地游泳

别只在泳池里哗啦啦地游泳

作者: 辞职三年 | 来源:发表于2021-01-20 17:17 被阅读0次

    ​关于努力的迷思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在一次采访中说:“我觉得努力是没有用的,我从来不会努力去做什么,因为做自己最热爱的事情,是不需要努力的。”

    这句话曾经让我曾经一度陷入困惑,从小到大,父母、老师、长辈所有人都教我们凡事都要努力,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生活,但是现在,突然听到这么一句,努力居然是没用的!我努力了几十年,难道错了?

    做最热爱的事情是不需要努力的,那我热爱的事情又是什么?又该如何找到它呢?然而,因为并未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都处于不努力、得过且过的状态。

    这种不努力的态度不仅困扰了我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行为。

    面对一段爱情关系,出现矛盾了,会认为凡是需要努力去维系的人,就不是命中注定的那一个;

    面对有兴趣做的事儿,比如:跳舞、写作、画画,会认为有天分的人,是根本不需要太长时间努力的,短期内就应该见到成绩,后来,这些所谓的兴趣,渐渐地也都不了了之。

    进入婚姻生活之后,依然如此,每当出现问题,不会去积极地沟通应对,而是钻进牛角尖,心里暗暗的想:如果我们适合在一起,一切都应该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

    养育孩子的时候,也经常会用孩子秉性如此这样的话来定义他,或者因为孩子曾经犯下的小错误,联想到孩子的未来就一定会如此等等。

    后来,读到了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才明白原来我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

    简单来说,固定思维模式的人更倾向于认为,生活中很多事都是命中注定,不太容易改变,即使愿意付出努力,也是为了证明这个命中注定。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最终的结果是未知的,因此更愿意去探索、去努力,从过程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为此而感到兴奋和受到激励。

    《阿甘正传》里面的有句经典台词:人生到底是命中注定,还是随风飘零没有定数?成长型思维者更愿意相信后者,并且在这种未知里,注入自己的努力。

    不同状态下的努力

    1、自我感动式的努力

    微博上,关于这个话题的解释是这样的:

    比如一大早去图书馆排队占位,在图书馆泡了一天,晚上九点多才回宿舍,在朋友圈配图发文“努力加油”,但实际上这一天就看了两页专业书,其他时间手机、上网、看闲书;

    再比如在电脑、手机里收藏了无数的课程、文章,每天看着满满当当的收藏列表,心里倍感踏实,但从不付诸行动,不会的还是不会,不懂的还是不懂;

    又或者是课堂上,开启疯狂记笔记模式,甚至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了下来,可注意力都放在记笔记上了,根本没去思考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课后也很少打开笔记本复习……

    2、老鼠赛道上的努力

    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在同一件事情反复努力,但是如果不能获得认知上的提升,事情就永远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旦进入老鼠赛道,每一次都比上次跑的更快,每一次又需要比上次使出更大的劲儿。

    我成长过程中,觉得有很多非常挣扎的时刻:

    暑假,我明明不想去爷爷奶奶家,但是爸妈说,不能这么伤老人的心,所以还是会住上十天半个月;

    初中的时候,英语学的不错,所以经常有同学向我请教问题,有时候前后左右都来问,弄得我根本没法专心做题,但我还是耐心解答;

    考试的时候,一个关系不错的同学,让我配合他作弊,内心非常不情愿我却还是照做了。

    每次我都觉得好心塞啊,为什么我总会碰到让我为难的事儿呢?

    我一直以为是我不太懂得如何与人沟通,所以很关注这方面的学习。但是后来发现,这根本不是沟通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说“不”的能力。所以,即使我学再多的沟通课程,如果始终说不出这个“不”字,问题就始终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3、痛苦地努力

    有段时间,为了做一个音频课件,我强迫自己很努力,早起,忍着瞌睡写说课稿;晚睡,对抗着疲惫熬夜整理录音。但这个过程中,我的感受是痛苦,不但心理上抵触,生理上也难受。而一旦工作的感受让我很痛苦,我就很难坚持下去。古人读书,头悬梁锥刺股,这当中也一定不乏像我这样痛苦不堪的人。

    《平凡的荣耀》,2020年的最励志的职场剧,真实地反映了当前996体制下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加班、开会、出差 24小时连轴转都是常有的事儿。80、90后作为职场主力军,身上背负着上有老下有小的责任,面对着房贷、车贷的压力,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职场的激烈竞争,有多少人是被迫做着这样一份工作?

    元旦刚过,网上就传出了拼多多20出头女员工加班后过劳猝死的新闻,因工作压力太大导致过劳死的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因此,如何在这样的高强度工作模式下,依然努力工作,但不要痛苦地努力,尽量去找到身心和谐的平衡点显得尤为重要。

    正确的努力姿势

    在游泳比赛中,如果一个选手只懂得在水里用力地游动,很勉强地从游泳池的一端游到另一端,那是根本不可能赢得奥运比赛的。你在行动,非常奋力地行动。没人会挑剔你游得不卖力。你的努力程度可以拿满分,绝对没问题。不过赢得金牌的人是在身体和思想上都做好准备的人。——《富裕,属于口袋装满快乐的人》

    虽然我们不是游泳运动员,但是可以把每一次的努力,都当作一个赢得金牌的过程。

    什么状态下的努力最有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有了孩子之后,我和队友沟通养育问题,发现总是困难重重。我会产生强烈的批判,指出他这样是不对的,对方要做出改变,并且伴随打压、强迫接受、否定性的语言和行为。当然换来的是对方同样的反应。

    我知道自己这样的沟通方式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我又不知道具体问题出在哪里?更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不到这个人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当我先达到这样一种状态,然后再去看书、听课的效果就会非常好。最后,再去努力化解沟通的中的矛盾,也会比较容易见到成效。

    促使努力的原始动力——渴望 

    有了渴望,人们往往能够做到很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银行家安迪怀着对自由的无限渴望,忍受着监狱里的各种侮辱、最终凭借一把小锤子,从戒备森严的监狱里挖出了一条自由通道。

    “全美最勇敢女孩”贝瑟妮·汉密尔顿,从小热爱冲浪,一次冲浪的时候被鲨鱼咬掉了左臂。之后,这个只有一只手臂的女孩,决定用残缺的身体重返冲浪赛场,因为对冲浪的无限执着和渴望,她重新站在了冲浪板和浪头之上,并且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冲浪选手。

    天生没有四肢的尼克,因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渴望,更是完成了很多四肢健全的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游泳、滑板、足球、还能打高尔夫,甚至还在冲浪板上做360°旋转的高难度动作,还获得了会计和财务规划双学位。

    正视努力过程——成长型思维 

    作为中国在奥运会男子游泳项目中第一枚金牌获得者,孙杨一直都受到公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在仁川亚运会上,他获得了3金1银的好成绩。然而在一次次佳绩的背后,在泳池之外,这几年他的人生也遇到了不少的风浪,尤其是前段时间的禁赛事件。

    然而,他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却非常冷静,他认为运动员分为很多种,有的运动员,经过一些困难,就会就此消沉下去。但自己却不是这样的。一个优秀伟大的运动员,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如果能够在各种压力之下,依然能够保持冷静,做到用成绩说话,这就是非常厉害的。

    这就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具备这种思维的人会更加坚韧,他们认为遇到的挑战可以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挑战越大也就意味着成长的空间越大。即使挑战失败了也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是从过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

    唯一不太需要努力的做事状态——进入心流 

    前面提到蔡志忠老师说:做事情不需要努力,是因为他处于心流状态中。但是我们普通人,并不能经常进入这样的心流状态。

    但是,我们可以从小处着手,去发现那些自己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做,同时又非常享受、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比如从现有的工作中,挖掘自己感兴趣的点。

    我原来做过文秘工作,谈不上热爱不热爱。有一次,经理让我拟定一个《差旅费报销方案》,完成了文字部分的内容之后,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又在文件后面制作了一张报销流程图,整个报销过程透过一张图就能看明白。这个图不仅帮财务人员省去了很多解释说明的工作,也帮助报销人更准确地理解了公司文件。

    所以,我们依然要努力,把每一次努力都当作赢得奥运金牌的过程,但是,请先让我们在身体和思想上都做好充分的准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只在泳池里哗啦啦地游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gk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