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瓶颈期似乎到了。
从2019年11月4日开始读书,到现在已经一年多了。
2019年两个月看了10本,2020年目标看完75本,实际看完了83本。
可能每次在跟人说起这样的数据的时候,都会被认为只是看完了书、看看就过的那种,但实际上我大部分的书都会进行梳理。
看完一本书之后,我会先整理一遍摘记,然后按照目录整理一份更详细的思维导图目录,也就是把所有的小标题都加入进去,最后再自己画一份思维导图。
不过因为自己输出思维导图是一个非常花时间的事情,所以做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就放弃了。
但因为在看书的时候我会做一些阅读日记,写自己当天的感想,也会尝试用书中的理论解释自己的一些行为、思考方式,然后写文章进行输出,所以对于书里的不少内容记忆的还是很牢的。
我并不是盲目在增加阅读量,而是在一边输入、一边输出。
12月的时候,我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主题阅读:如何高效阅读、如何做阅读笔记。
我购入了一批有关于高效阅读和笔记术的书,有彭小六的《洋葱阅读法》、藤原和博的《如何有效阅读》、赤羽雄二的《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大岛祥誉的《麦肯锡笔记思考法》、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和《如何有效整理信息》、国誉的《极简笔记术》、詹茜的《视觉笔记: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等等。
当然由于我是第一次进行主题阅读,也没有参考大神的书单之类的,就是挑选了一些自己想看的有关读书的书,所以看得这些书里有一些是我个人觉得看了没什么感觉的书。
因为这些书并不是特别的厚,看起来特别快,快的时候一天一本,慢的话三四天也就看完了。但也由于看得很快,并且其中一些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感触并不是特别深,所以摘记很少、也没有特意去整理详细的目录。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少了整理这一个步骤,看书的时候就有些提不起劲。
另外因为我也在尝试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阅读笔记方式,导致了最近这个月看的书几乎都没有输出阅读笔记和想法。“想要做笔记”和“不知道如何做笔记”的矛盾感让我对于做笔记这件事也开始有了一些畏惧,畏惧感一旦产生,免不了的就会有些压力。在看书的时候会想“我要做笔记”,但是看完了又想“这笔记要怎么做?”想着想着做笔记这件事就拖延了,一旦拖延,似乎就成了恶性循环。
在“做笔记”这个问题的影响下,我对于看书的乐趣低了很多,每天一个小时的阅读变成了我最难熬的时间。
之前我把1个小时分为两个半小时,自己做早课看半小时,中午吃完饭午休再看半小时,每次看书的时候都能沉浸其中,一下子半个小时也就过去了。
但是最近,别说半个小时了,即便是我把1个小时分成了4个15分钟来读,也很难沉浸其中。一旦开始看书就开始犯困,仿佛又回到了我当初不爱看书的时期了。
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看书方面一开始用力过猛,导致了现在的后劲不足?虽然看书的劲头不足,但又不敢轻易完全放下书本,我也很担心自己一旦放下了书本,就又会拿不起来了。
所以最近这些天,我一直在寻找对策,碰巧又是一本书看完了,我决定要去找一些经典的小说或者人物传记看一看作为调整。
看小说和人物传记的好处,对我来说在于不用过分关注其中的逻辑关系,可以让我放松下来好好享受一段阅读时光,也不用担心看不下去,因为小说有情节可以吸引我继续往下看。
阅读的瓶颈期,不想把书都放下,即使每天只看10页,也可以当做坚持了阅读的习惯,毕竟“糟糕的坚持,好过完美的放弃”,好好调整自己的看书心态,找回阅读的初心,然后去接触更多的知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