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下班,老婆坐我车回家。路上讨论到一个同事的开车水平,说那同事开车特别快。
我第一反应是开车最重要的安全稳健,快与慢没那么重要。像我开车速度比较慢的时候,提早出门,给自己多安排点时间就好。
可平时大家在讨论开车水平的时候,不同程度地会认为开车开得快就是水平高,开得慢就是水平差点。这种想法是不太对的。
大多数人,事故没出现之前,特别容易忽视风险的存在。
我们在投资中也经常会犯同样的错误。大家都一股脑地追求高收益,容易高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
很多人在填写券商的风险承受能力测评时,觉得自己能接受30%甚至50%的亏损,可真正买股票买基金后,发现跌个10%就觉得天要塌下来,寝食难安。
不少人买基金都是看到年前基金特别赚钱、频频上热搜,便跟风一股脑地买入权益类资产,对于7%-8%收益率的债基根本看不上。
大家不自觉地将好的投资和高收益划上等号,对高收益产品背后的风险和波动不了解。
金融产品有个「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不可能三角。换言之,一款产品不可能同时拥有高安全性、高流动和高收益。
想要获取较高的收益,那就必须要购买偏股类的基金,承受较大的波动,才能享受到较高的收益。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这道理跟开车一样,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速度,随意提高自己开车速度,不是好事情。开车快,对司机的应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遇到意外时会风险高些。
我们做投资一定要对自己的收益率有合理的预期,不要高估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之前跟一些朋友交流,发现有的人,投资的选择就只有余额宝、指数定投。他们不知道债基,不知道债基的收益率和风险是在这两种产品之间。债券基金的平均收益率比货币基金高,也股票基金要低。
如果你定投指数基金后,发现还管不住自己的手,老要去看账户盈亏,浮亏稍微大些,就吃不下饭睡不踏实,那么定投指数也未必适合现在的你。选择合适的债券基金甚至是全仓余额宝都是更好的选择。
中国基金业协会以前发的一份报告又被传起来了,主要是有个数据特别真实:
所有基金投资者里,有 93.4% 的人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要高于或等于平均水平。
没人愿意承认自己的投资水平在平均之下。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在哪,选择合适自己的,足以战胜绝大部分人。
投资如开车,快未必有用,自己舒适最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