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醒来的女性

《醒来的女性

作者: 我不是恶棍 | 来源:发表于2020-02-10 11:54 被阅读0次

玛丽莲·弗伦奇

本书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一部当时美国女性的生活史,也是作者玛丽莲·弗伦奇自己的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米拉在饱尝婚姻的痛苦无奈后,逐渐觉醒,走出家庭的故事。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因其暴露了很多尖锐的社会问题和性别歧视问题引发舆论争议。本书被认为是小说版的《第二性》,间接推动了全世界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发展。核心内容真正的女性独立,既不是放弃婚姻,也不是跟男性死磕到底。女性独立的关键点,一是经济的独立自主,二是两性之间的互相理解。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你好,欢迎每天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醒来的女性》。这是一部美国小说,中文版大约有50万字,我会用大约27分钟的时间,与你分享这部小说的内容:本书通过女主人公米拉的故事,引发我们对女性独立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真正的女性独立,既不是放弃婚姻,也不是跟男性死磕到底。女性独立的关键点,一是经济的独立自主,二是两性之间的互相理解。听完这本书,相信你会对女性的觉醒、女性的独立问题有一些新的认识和启发。我们先来说说这本书的创作背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在二战后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展开美苏争霸,开辟了新的历史纪元。然而,这一切的光鲜背后,功劳似乎都是男人的。很少有人注意到躲在城市郊区的家庭主妇。她们专心打理着家务,好让她们的男人安心地出去创世纪。那个时代的美国社会,似乎一切都在进步,但你可能想象不到,当时的美国女性处在一种怎样的社会歧视中。那时的美国,女性出去工作很不受待见,除了打字员、工厂女工、售货员和家庭教师之外,没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她们的工资不到男性的一半,就连哈佛大学的图书馆正门都不允许女性进入,认为女性的经血会弄脏圣洁的台阶。女性走在大街上可能被强奸,哪怕这是美国。于是,结婚似乎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为了让丈夫称心如意,她们一边要貌美如花,一边要好好顾家。而且那时堕胎还是违法的,妻子一不小心就得生养一大堆孩子,在生孩子带孩子的操劳中过完一生。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到了60年代中期,这群看似毫无生气、像金丝雀一样的家庭主妇,会掀起西方社会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经过几十年的社会斗争,她们为女性争取到了教育、就业、升职以及生育、堕胎等等权利,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醒来的女性》这部小说,正好写于第二次女权运动期间,并间接推动过这场运动。这本书毫不留情地撕开了婚姻的遮羞布,将那个时代千疮百孔的婚姻生活暴露在社会大众面前,更重要的是,小说并没有没完没了地控诉,或不计代价地煽动所有去打败男性,而是将正反两方观点都罗列出来。无论女性觉醒或不觉醒,都有充分的理由。作者只是用主人公米拉的故事告诉读者一条觉醒之路,并告诉你觉醒之后将面对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种难得一见的文学理性,也让本书被称作小说版的《第二性》。刚才我们提到,本书出版于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把这本书拿来分享呢?因为女性独立觉醒之路,还远没有走到终点。2010 年的《全球性别差异报告》显示,中国女性享有的权利是男性的 68.81%。虽然男女平等在1949年就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你依旧能够看到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平。从职场角度来说,有些单位明里暗里不愿录用处在育龄阶段的女性,在职场上遭到性骚扰的也往往是女性。从家庭角度来说,依然有很多陈腐的观念在困扰着女性。比如不想生孩子就是不负责任,照顾家庭是天经地义等等。女性一旦遭遇家暴,法律也常常变成一纸空文。这些现象直到今天仍在发生,甚至有时候女性本身,也还没能意识到很多不平等的存在,所以,《醒来的女性》这本书仍然值得我们去了解,并从中获得启发。这部小说以纪录片的视角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人公米拉从一个天真的女孩,到逐渐放弃了自我,变成了一位所谓“合格”的家庭主妇以后,丈夫却提出了离婚。离婚后米拉一度精神崩溃。自杀未遂之后,在她将近四十岁时考上了哈佛大学,女性的独立意识逐渐在她脑海中觉醒。米拉的故事,其实也是作者玛丽莲·弗伦奇自己的故事,书中所有女性的经历,便是一部上世纪50到70年代美国女性的生活史。这已经不单纯是文学创作,而是女性有尊严地诉说。玛丽莲·弗伦奇出生于纽约,在读大学时结了婚,一边读研一边打工,资助自己的丈夫读法学院。最后因为丈夫反对她写作,她顶住现实的压力在1967年离了婚。玛丽莲离婚后坚持继续读书深造,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她在1977年完成了这部现象级的畅销小说。听起来玛丽莲走上独立之路顺风顺水,其实并非如此。《醒来的女性》若隐若现地控诉着一个观点,比起丈夫的伤害,外面的世界更加危险。书中描写到米拉险些被强奸、米拉的女权朋友也有被强奸的经历,因为在现实生活里,玛丽莲的女儿也曾被强奸,她发现整个社会都对女性充满歧视,如果外部环境如此危险,那女性觉醒后面对的状况,可能比婚姻本身更惨烈,所以她必须拿起武器去战斗,写作就是她的战斗方式。《醒来的女性》 在美国一经出版,因为揭露了大量尖锐的社会问题而备受争议。有人说它冗长,有人说它激进,但更多的人说它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充满力量的故事。这本书出版至今,在全球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卖出2000多万册,和著名的《一九八四》持平。我想,市场,便是对这部小说最好的肯定。那么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想领略这部长达50万字,700页的长篇小说,其实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小说通过米拉的视角,通过观察身边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发现在她们富裕、平静甚至有点无聊的生活中,受伤害的总是女人。她们不是没有反抗,但好像总是逃不出宿命,她们的母亲如此,她们如此,她们的女儿也将如此,因为生活本来如此。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婚姻,为何全部阵亡?第二,女性觉醒的前提是,自我诊断出自己的问题,关于这点,没有统一答案,而且很多女性已经意识到问题,却没有勇气醒来。为什么呢?小说中的一条隐藏线索,说出了原因,那就是钱。第三,女性的觉醒,为何需要两性的理解?男性本身,又经历着哪些痛苦? 第一部分首先,小说通过米拉的视角浏览了婚姻中女性角色的悲剧所在。第一种,像米拉这样,被原生家庭驯化的妻子;第二种,无法确认自我价值,只能靠不停地出轨来寻找存在感的妻子;第三,利用婚姻爬上中产阶层,世故圆滑精于算计的妻子;第四,只剩下生育功能,毫无优雅可言的妻子,以及最后一种,清醒地活在婚姻中,却被关进疯人院的妻子。主妇们用自己的方式反抗婚姻,却没有一个胜利者。我们先来看小说主人公米拉,她被原生家庭驯化成了一个听话的妻子。法国著名的作家和女权主义者波伏娃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米拉的人生就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小时候的米拉,夏天不喜欢穿衣服。有一天她赤身裸体地穿过一条车水马龙的街,这让米拉的母亲非常生气。于是,母亲在她脖子上栓了根绳子,当然,绳子很长,米拉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四处走动。渐渐的,米拉不再因为被拴起来而哭泣,也改掉了不爱穿衣服的毛病。这里的“绳子”是一种统治和规训的象征,父母利用蛮力向女儿示威,教她学会服从。大多数女人像米拉一样,被驯化后逐渐丧失了独自面对世界的能力,于是她们慢慢接受了现实,认为用绳子直径画出的圆就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这根绳子从具体逐渐变得抽象,从绑住肉身变成套牢精神,这让成年后被父母驯服的米拉始终在寻找她的“安全岛”。进入大学后,米拉遇到了初恋男友,当他们亲热到可以发生关系的时候,米拉总会想到父母的教训,让她洁身自好。男友耐心耗尽之后,竟然设下圈套,让米拉被一群男人轮奸,以此来嘲笑她立贞洁牌坊。米拉虽然逃脱了,但也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的男人可以随时伤害到她,为了安全,米拉选择了退学,并且和父母安排的相亲对象,一个叫诺姆的男人结了婚。结婚后没多久,米拉感觉丈夫就像是把她关进了修道院,而且只允许他一个人探望。原来她的婚姻就像童年套在脖子上的绳子,虽然安全,但她也得像条看门狗一样效忠自己的主人。这时米拉渐渐意识到,原来夫妻是拥有和被拥有的关系。等到米拉的丈夫诺姆从医学院毕业,成为实习医生,他们搬进一个年轻中产阶级居住的街区。此时的米拉已经对婚姻心如死灰,但她又怀孕了。她抚摸着肚子里柔软的小生命,又觉得没什么是她不能忍受的。她自愿接受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孩子代替了婚姻,成为绑在她脖子上的新绳子。搬进新街区的米拉一度在一群家庭主妇中找到了归属感,但也很快陷入她们的空虚无聊之中。为了打发无聊,主妇们想出了一个主意,每个家庭轮流定期举办派对。从此以后,盛装打扮出席派对,就成了主妇们生活中唯一的盼头。这其实非常讽刺,因为派对上的观众只有她们的丈夫。波伏娃在《第二性》这本书中写道: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小说通过派对,将这一主妇群像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米拉通过派对观察着这些女性,这为她日后的觉醒埋下了伏笔。有一天,米拉的主妇朋友来到她家,告诉她自己出轨了。对象是另一位主妇的丈夫保罗,虽然这些主妇都是很好的朋友,但偷情的快乐淡化了她的罪孽感。情人保罗一旦抛弃她,她便死去一次,像行尸走肉一样地活着。为了证明自己还活着,她只能不停出轨,过着死去活来的生活。最后,出轨的妻子只能通过搬离街区来了断从男人那里累积的伤害。随着这位主妇离开,米拉发现保罗又开始与另一位主妇偷情。不过这个女人非常厉害,当她发现米拉觉察出他们的奸情后,一边操控保罗,让保罗在自己的妻子面前对米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一边静静地等待保罗妻子来找她诉苦。但她并不会回应保罗妻子的哭诉,而是替米拉辩解,但在行为上渐渐疏远米拉。这一出精彩的戏码,让米拉经历了朋友的背叛,还被泼了一身脏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机女呢?为了自己的利益,设计去诬陷别人。这个女人出身乡下,靠聪明的头脑考上大学,离开了贫穷的农村,挑了一个好摆布、能赚钱的丈夫。她曾暗自感慨,之所以比这个街区的女人都幸福,是因为她的期待值很低——她的婚姻不求幸福,只求生存。表面上看,无论是丈夫还是情夫都受她摆布,这不是反抗男权压迫吗?但往深想,没有男人,她的那些把戏毫无用武之地。说到这你可能会好奇,那这个惯性出轨男保罗的妻子,难道毫无察觉吗?一个完全依附于丈夫的妻子,她只会去怀疑别的女人不检点,根本看不到自己的丈夫喜欢调戏每个女人的事实。她有6个孩子,跟丈夫过不去,就是跟生存过不去,她没有资格去闹,因为她没有能力独自抚养6个孩子,这群孩子彻底拖垮了她。她悲剧的根源是,女性生理上必须承担生育的责任,前面提到,当时在美国堕胎是非法行为,而母性又是女人的天性,女人总会牺牲自己去保护孩子,这就是像保罗妻子这种仅剩生育功能的女性,最后的价值体现。以上四种形象都是婚姻生活里最常见的,米拉是那种普通家庭里驯化出的乖乖女,结婚后的好妻子。第二种是出轨女性,很多人认为女性出轨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是敢于向男权反抗的标志,但读过小说可以发现其实大错特错,这只是一种病态的寻欢。第三种貌似操控了男性,但那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一旦离开了男人全没了意义,女人有多享受操纵的快感,就有多依附于男人,也不能算作女权的胜利。至于第四种女性,在男性眼里只是生育的机器,母性的本能让她们不忍心抛弃孩子,加上生活已经磨钝了她们独立生存的能力,即便狠心抛弃家庭也无法独立生活。那么,什么才是清醒?小说中有一个妻子的形象最接近觉醒,确切地说,她已经醒来了。这位主妇叫莉莉。不过,莉莉的觉醒并没有好下场,她被丈夫送进了疯人院。米拉最后一次见莉莉时,莉莉质问米拉,为什么错的总是女人?米拉看见莉莉衣服下面瘦弱的身体,有着钢铁一样的棱角。莉莉有四次反抗。第一次反抗是向她施暴的父亲。她去工厂当女工,偷偷攒下一笔钱在外面租了房子,然后逃跑。结果被父亲从女工的队列中揪出来,当着所有工人的面大骂莉莉是个脏女人。第二次,是她通过订婚离开原生家庭,用这些年的工资开了一家服装店,结果经营不善倒闭了。第三次,是结婚后,鉴于第一次怀孕丈夫让她堕胎,躺在肮脏的、非法的小诊所里,她觉得非常耻辱。于是在第二次怀孕时,她坚持要生下来。这抗争她终于胜利了,然而莉莉内心并不是真的想要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胜利而胜利。所以照顾孩子时她总是心不在焉,她不懂,为什么赢来了一场胜利,却输掉了整个战争。她最后的反抗就是对孩子漠不关心,结果儿子变成了一个有性格缺陷的怪胎,经常被其他孩子捉弄。8岁的时候,他被其他小孩吊在树上,然后拖在自行车后,差点丧命。当警察把莉莉的儿子带回家时,她才痛苦地发现,她的抗争没有任何意义,胜利也没有意义,只有对孩子的伤害。莉莉这个女性形象我们需要特别关注一下,她是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代表了一种女性反抗的标准文学形象。20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曾对莉莉这种女性形象有十分精准的分析。书中借《简·爱》做了一个比喻:一栋大房子里,住着一个丈夫和两个妻子,现任妻子是房间里的“美丽天使”简·爱,前妻是被藏在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疯女人”形象是男权话语压抑下的产物,她们不是天生的疯子,而是被逼疯的,而且每个女人身上都有这种隐患。如果在阅读时细致分析一下“逼疯”她们的真相,会得到一个比她们身世更加可怜的答案:每个女人在男权话语逼迫下都会成为“疯女人”,而“美丽天使”只是一个被男权想象出来的,完美但并不存在的幻象。现实的一切,却在逼迫女性朝着这个幻象去努力,结果创造出了“疯女人”。同类人物除了《简·爱》中的伯莎,还有《雷雨》中的繁漪,她们清醒,她们抗争,她们一败涂地。在“美丽天使”成为约定俗成的社会榜样时,女性的觉醒,更像是一种困兽之斗。米拉在见过这些现实之后,一开始并没有因此觉醒或反抗,反而很知足,觉得她还挺幸运,过得比她的朋友们要好。直到有一天,米拉的丈夫诺姆提出离婚,她才发现原来这种没有雄心、没有激情、漫无目的、周而复始的日子,只是一种金光闪闪的平庸,最后只能缓缓地滑向死亡。而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早已被耗尽。所以米拉并不是自主觉醒,而是被迫走上了觉醒之路。注意,离婚不是米拉觉醒的标志,她的觉醒,从这里才开始发芽。离婚后脆弱的米拉只是个一无所有的单身妈妈。巨大的空洞感让她选择割腕自杀,但没有成功。那么接下来,米拉该如何生活呢?这就不得不说到一个重要的因素——钱。这也是小说中隐藏的一条主线。 第二部分早在1923年的中国,有人提前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就是鲁迅。当年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演讲《娜拉走后会怎样》。娜拉是易卜生的著名话剧《玩偶之家》里的女主角,她和米拉一样顺从温柔,被丈夫像玩偶一样操控,娜拉忍无可忍,话剧最终以娜拉离家出走落幕。鲁迅指出,醒来的女性夺门而去看似很潇洒,甚至成了流行的榜样,但她们除了决心,什么都没带走。鲁迅对这种行为给出十分悲观的答案:不是堕落,就是回去。说好听是堕落,难听点就是出卖肉体。因为女性在家没有男女平均的财务分配,到了社会上也没有和男人相等的实力,所以,梦是好的,但醒来后,钱却是最要紧的。这也是《醒来的女性》给出的答案,没有钱,米拉是不会有底气走上觉醒之路的。这也是很多女性没有意识到的关键之处。前面提到保罗的妻子,就是那个只剩下生育功能的女性形象,她需要保罗的工资来养活6个孩子。在某个晚上,好不容易哄6个孩子洗完澡睡了觉,她像残疾人一样弯腰驼背地坐在床上。而此时丈夫保罗正和同事意气风发地坐在高档餐厅里应酬。读到这你会发现,保罗夫妻之间看似平等的内外分工,为什么带来的却是如此巨大的差别呢?一个光鲜亮丽,一个却累成狗?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一个家庭有两块田,男人力气大,就去负责种那块大的,而大的田地里,种的是能卖钱的经济作物,另一块田小一些,由女性来种植家庭必需的食物和粮食。男人的劳动成果可以换成真金白银,而女人的劳动成果很快被家人消耗掉。男人和女人都在出力,结果看上去男人换来了大把的钱,而女人两手空空。这就是关键,分工可以,但女性在耕种供养家庭的这块田时,谁会给她们付工资?更惨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家庭这个小社会里,经济实力确实代表了话语权。米拉从离婚的痛苦中挣扎出来后,决定立刻彻底清算和丈夫之间的账单。按照她兼任管家、保姆、洗衣工、司机以及妓女,让诺姆付钱给她。通过律师的帮助,米拉不但得到了一笔可观的赡养费,还靠优异的成绩申请到了哈佛的奖学金。还有一点,米拉将孩子留给了丈夫。此时,米拉完全脱下了妻子的戏服,开启了在哈佛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全新生活。除了女性自身的觉醒意识,书中还提到,整个社会环境也得为觉醒的女性提供生存条件,否则仍然是死路一条。米拉逃离婚姻,开始深造,其实只是刚刚开始。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很容易误解说,离婚就是苏醒的标志,小说并没有这个意思,现实生活里也并非如此。米拉真正的苏醒发生在哈佛读书期间。她接触到一批已经觉醒的女同学,并在与她们的辩论里被启蒙。但在米拉的时代,觉醒之路非常血腥。这群醒来的女性日子并没有好到哪儿去。有的被强奸,有的为所有女性争取权力走上街头游行被暴力杀害,整个小说正是以这位死于街头的女性葬礼作为结尾。作者在结尾写道,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显然,毫无社会基础的女性觉醒后,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沉睡的男权世界。结局处的空白,也许应该留给男性来自省,并填上自己的回答。男性能给那些醒来的女性一个满意的答案吗?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女性的觉醒,不仅仅需要女性自身,也需要男性的支持。而同时,也需要女性去理解男性。 第三部分前面我们一直强调时代变了,的确,现代男性,不管有意无意,已经卷入了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女权运动中。当人们看到榆林孕妇生产前跳楼自杀的新闻、女德学院的愚昧演讲时,很多男性也会感到非常气愤。近些年还出现了“煮夫”“奶爸”等新身份,以及很火的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等等,其实都在提倡男性主动走进他们曾经不熟悉的生活领域。其实,很多男性不是不能接受女权,他们只是不喜欢女性的特权。小说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我们——男人和女人——并不是非常了解对方。或许我们对对方的渴求,超过了对对方的了解。”在要求男性体谅女性,并做出让步前,女性可以先做出表率。本书《醒来的女性》就是这样,一直被归为女性读物,书评也集中在控诉女人如何不容易,很容易煽动女性的愤怒情绪。其实这种分析低估了小说的价值,而且完全把男性读者群体排除在外。实际上,男性阅读这本书,也可以读到被理解的温暖。书中讲到一个和米拉经历相似的妻子,名叫萨曼莎。她的丈夫失业以后好高骛远,欠了一屁股债让老婆还,自己呢,则从早到晚待在酒吧里喝酒、吹牛、赊账。就是这个男人毁掉了萨曼莎的一生。听起来非常气人,但小说也悲悯地说道:从中产阶级掉队的男人就像娘炮一样不招人待见。女人在忙于家务,男人在外则拼死维护着一种身份。小说中萨曼莎的丈夫像是被剥掉军装的战士,即便没有那身军装他也得站得笔直。所以他只能去酒吧跟人吹牛、大手大脚花钱,来维持一个男人表面上的尊严。如果说女性在忍受着偏见,男性也不例外。再说送妻子莉莉去疯人院的丈夫卡尔。家庭贫困,从小混迹街头,靠自己的本事刻苦学习,成为一名技术精湛的机械师。卡尔婚前喜欢带上莉莉和老朋友出去玩,喝酒、打牌,这不算什么缺点。但婚姻彻底毁掉了他与老友欢聚的时光。面对声嘶力竭的妻子和捣蛋的孩子,他没有使用暴力,只是心不在焉地说:好了,莉莉没关系,会好的。卡尔的冷暴力是逼疯莉莉的最后一击,可是他也是一个为婚姻生活牺牲了自己的可怜男人。至于米拉的丈夫,小时候睡觉时母亲从不允许他将手放在被窝里,怕他产生淫欲。五岁那年,他和邻居小孩比赛谁尿得远,母亲发现后气得脸色惨白,吓唬他说小鸡鸡会飞走。这种严格的管教导致了米拉丈夫的性压抑,他在做爱时从不带感情,米拉在婚姻中感受到孤独冷漠,我们可以怪丈夫冷血,但冷血也并不是他的本意。书中还有很多男性形象,可以说各有各的悲惨经历。总之,《醒来的女性》并不是一本控诉男人的罪状、哭诉女人血泪史的小说。这部小说为男性和女性创造了互相体谅的文学空间。小说中有一个很特别的闪光点,就是米拉最后放弃了后来在哈佛大学遇到的完美情人本,选择独自开始一段未知的生活。米拉的选择不是形式主义女权所宣扬的,女人不结婚、不生孩子,也不是某些分析说米拉为了保留完美的自我。米拉很爱本,但看到身边觉醒的女性同伴们,抗争会丧命,躲在角落里过自由自在的小日子,也会被残暴地伤害,米拉即便信任本能让她幸福,但她不信任整个男性话语控制下的婚姻。她无法再像以前一样,想到比其他女人活得好,就能掩耳盗铃地活下去。这一刻米拉的决定和作者意识融为一体,确切地说是真的觉醒了,然而觉醒的女性就像背负着背叛上帝罪名的犹太人一样,被永远流放,在世界没有做好准备接受他们前,无法落脚在任何一处。所以,作为这个世界另一半的男性,有责任,也必须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为这部小说填上这个空白,为整个人类的未来填上空白。如果女权的胜利是和男性彻底绝缘,或自己成为男性,那么下一步,恐怕就是人类的灭绝了。 总结讲到这里,《醒来的女性》这本书就基本上讲完了。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书中的内容。《醒来的女性》借助精准出色的女性形象描写,勾勒出具有普遍性的女性悲剧形象,在这些描写中我们看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困扰和悲壮的反抗。其次,书中结合美国当时的背景,从经济角度分析出经济独立是女性独立的关键。第三,诉说伤痛只是文学的初级功能。情绪宣泄会阻碍我们反思作品更深刻的价值,也就是呼吁男性加入到女权运动中。本书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剖析女性心理和生活的佳作,是一个号召男性共同加入平权运动的切入口。

相关文章

  • 醒来的女性

    今年对自己稍微作出了一些改变,因为往常总要求自己,一天必须看完或者写完一篇文章,导致越来越觉得是一种束缚,索性干脆...

  • 醒来的女性

    《醒来的女性》 作者:玛丽莲·弗伦奇 玛丽莲·弗伦奇写下这本《醒来的女性》,号称“小说版《第二性》”,其实更像...

  • 《醒来的女性》

    除了相夫教子,女性的生活还有什么可能?不结婚会怎样?在中年时离婚再次进入校园会发生什么?同性恋女性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 醒来的女性

    开门或者关门都不重要,最终你还是被困在了盒子里”。 门里与门外难道就是幸福与痛苦的分界点吗?《醒来的女性》其实直译...

  • 醒来的女性

    1.克拉丽莎曾说过,孤独就是疯狂。2.有时,别人害怕你也是对你的一种尊重,而女性却连这样的尊重也得不到。3.人性本...

  • 醒来的女性

    1.克拉丽莎曾说过,孤独就是疯狂。 2.有时,别人害怕你也是对你的一种尊重,而女性却连这样的尊重也得不到。 3.人...

  • 《醒来的女性

    玛丽莲·弗伦奇 本书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可以说是一部当时美国女性的生活史,也是作者玛丽莲·弗伦奇自己的故事。讲述...

  • 醒来的女性

    今天是女神节,你醒来了吗? 先祝福亲爱的你,女神节快乐哦! 今日之女性: 诚如“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脱不花所言:...

  • 醒来的女性

    作者简介:玛丽莲·弗伦奇出生于布鲁克林,是一位工程师和百货商店店员的女儿。她从小热爱写作,十岁便开始创作诗歌和短篇...

  • 《醒来的女性》:我们的女性何时能够醒来?

    玛丽莲·弗伦奇的《醒来的女性》,英文书名是“The Women’s Room”,其实直译过来是“房间里的女人”,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醒来的女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ka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