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死”与“生”

论“死”与“生”

作者: 你说没到月圆十分 | 来源:发表于2017-08-03 18:56 被阅读0次

题目说的便有些狂妄。死生之事,古往今来,几人参得透,说得清,道得明?

李文星的离去 ,终究就是离去了,三顿饭两盏茶后,有几人依然怒斥执牛耳者、抨击传销组织?

世界上有光明便有黑暗、有正义便有邪恶、有美便有丑,自然有生便有死。即是自然界无法逆转的规则,生亦何欢,死亦何哀?

然而有些人哀的不是死亡的本身,而是死亡的方式。这种“哀”也是亘古流传下来,很难改变的。古人讲善终,就是寿终正寝,死得其所。这样的死亡方式是最为平和,最为向往的,多少居高位者制仕后寻一处安乐之所,赏诗饮酒,等待终结的一天到来。可是,死亡的方式也有多种,相对于善终的,就是死于非命这种离去的方式残忍,惊奇,使人心寒。更重要的是,非命的死往往使人与生前的“不堪”行为联系一起。古代统治者发明了车裂、凌迟等让人离去后也安生不下来的死法,无非出于两个目的:让死者在痛苦中悔悟犯过的错误;给死者的亲属连上赎罪的纽带。

但死了就是死了,对一个穷凶极恶的人来说,死亡似乎是最好的归宿,追究又能追究到哪里呢?人们对死法敏感,却很少对活法深究。庄子说“死生亦大矣”。既然死生都是大事,为什么纠结于结果的形式而不追求过程的曼妙。追求活法的人,却又大抵上又是些相对站得高吗,看得远,想得开的人。古代的帝王,追求长生,有了对权利的眷恋,安排好了死后的隐逸,自然对生的眷顾多于常人;古代的仁人,追求四海升平,愿意立下“忧乐天下”,“继往开来”的宏愿;古代的隐士,居于山林,隐于大道,能否看开世间的道理,恐怕只有自己心里清楚。

生的意义, 比死更难懂。

相关文章

  • 论“死”与“生”

    题目说的便有些狂妄。死生之事,古往今来,几人参得透,说得清,道得明? 李文星的离去 ,终究就是离去了,三顿饭两盏茶...

  • 树旗

    论生论死论佛道,指天指地指前门。 粉身碎骨全不怕,铁骨铮铮做男人。

  • 谈生论死

    看完余华写的《第七天》,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或者说是一个地方就是——死无葬身之地。看到这个词的一刹那,我被某种作用...

  • 谈生论死

    某夜午夜梦回,醒来仍心有余悸。 梦里有人(好像是个没什么血缘关系的人)因为得了绝症而嚎啕大哭,天空在下一场倾盆暴雨...

  • 读书笔记|万行法师“心论”(5)――论生命

    四、论生命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怎么死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如何生,只有学会了生,才会知道如何死,才会死得安心。 ...

  • 生与死

    死是生的解脱 生是死的涅槃 生是死的前奏 死是生的寄托 死与生对立 生与死绝别 一个在天堂 一个在人间 死与生这两...

  • 生非生 死非死

    生非生 死非死 生亦何曾生 死亦何曾死 我死 不悲 我生 不喜 唯一 能令我悲喜的 是与你的 相遇与分离 虽然 这...

  • 重死方能崇生!

    生死一体,本无二论。 要解决生的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是重视死的问题。 生不敢、不愿、不能是因为,死无念,死无意义,死...

  • 慎终追远

    《论语》中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又孔子论孝时说:“生,事之以礼;死,葬...

  • 一日一书

    万里何愁南共北, 两心那论生和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死”与“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np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