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个相
文:Recycler
70/156.2199
在内部论坛看到几张照片,是一群义工在老人院与老人同欢的照片。对于这类助人为乐的照片,按理说应该感到温暖和善意。我作为一个负能量满满的人,对于这种宣传照片,打心底有种说不出的矛盾。
行善事需要大张旗鼓吗?
在我的观念中,善事是一件为善不为人知的事。有必要如此大张旗鼓的宣传吗?芝麻大点的善事,都能写一篇通讯报道,像是扶老太太过马路。行善事难道不是每一个有血性的人们应该做的事吗?举手之劳,既然每个人都能做,为什么要报道呢?每天出车祸和每天做善事都在发生,新闻电台也不可能把每一件善恶事当做新鲜事来报道。反而穷乡僻壤的小论坛把做好事当做了新鲜事。由此可见此地民风彪悍,行善事成了稀罕事。
我们都知道行善事的意义,也都知道行善事在群体社会中的功效,也知道行小善不难,难在行大善。如此的认知,导致我们对行善者的崇拜。既然有崇拜,就会得到利益。这利益可以是名气,可以是助人为乐奖金,更可以是全国大善人的称号。不管是想要名还是想要利,只要持续不断的做善事,做大善事,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是在现阶段的社会形势下的铁律。也因此有些人做了善事,唯恐天下不知,于是在新闻报道的助推下,逐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大善人。成为大善人很简单,先雇佣几个记者站在旁边,然后在马路边等老弱病残孕妇幼。如果觉得效率慢,就把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三叔二舅,上点年纪的、身体不便的请来,每天扶亲戚过马路。知道的毕竟是少数,不知道内中隐情的才是多数。实在不好找,那就花钱请几个演员。不管怎么样,总是有办法让你得到“大善人”应该得到的一切。
自打知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我看任何圣人都像是大盗。明明可以低调行善的事,故意找几个记者跟拍,唯恐天下不知。某个国家某个首善,感觉每次做善事都有电视台记者跟拍。吃个剩饭都成了新闻热点,我不免要问,乱吃别人剩下的食物不怕得乙肝吗?至少,我就见过有的老板为了节省,喝别人剩下的啤酒,喝出烟头。想当首善,心得有多大!
麻木的人还是需要刺激的!
有个老人默默无闻捐助学生,直到去世,他的故事才被传送成为佳话。在世的时候,他不图名不图利,这才是一个善人最纯正的目的。我更希望社会都是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者,而不是之前所说的大张旗鼓的奉献者。但是当整个社会处在一种绝对的状态下,即使是我们所梦想的那种状态,我总是隐隐觉得有点不对。
试想一下,所有的奉献者都是默默无闻的。拾到钱包不留姓名、小孩丢失后又被送回来、甚至带着面具扶老太太过马路。施恩者不图名利,受恩者岂能心甘情愿的接受。至少有很大一部分人在接受别人好意的时候,是想方设法回报的。如果这种回报无法找到施恩者,那么就会将这种内心情绪报答于更多的陌生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善意的传递。
这种善意的传递方式,不论是默默无闻还是大张旗鼓,对于受恩者都会用自己的方式传递善意。但是默默无闻的行善方式缺少一种功效,这种功效只有大张旗鼓的行善才具备的,那就是——宣传、引导。
默默无闻的行善方式,施与受只是两个人知道的事,即使受恩者广为传播,听众也是半信半疑。极少听说,受恩者找到记者报道此种善行的。施恩者为人低调,行善不为人知,又何苦让记者搅乱其生活呢?一件缺少了行为方的新闻报道,总是缺少信服力。如果,马云老板曾经接受过某人的恩惠,如今想报答对方,对方又不想出名。能有什么好办法?难道在报道中只说某人曾帮助过马云。观众都会疑惑,那人是谁?编的故事吧。话有转回来,为什么施恩者的行为这么容易被报道呢,也许是受恩者得到了恩惠,通过露面的方式报答恩情。不管曾经是否是低调的人,此时此刻欠人恩情,只能以此回报。
行善是两个人的事,施与受。除此之外还有第三方人——旁观者。我们周围很多旁观者,都处在思想的波动期,既想践行善事,又顾虑于“好人没好报”。种种矛盾的想法,让这些人处在一种停滞不前、观望的状态。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在我们犹豫不决的时候,恰时出现的鼓励会让我们充满动力。在我们犹豫要不要行善的时候,兴许看到某则好人好事的报道,就会给我们带来行善的信心。
另一方面,初次接触世界,懵懵懂懂,不知如何是好。我们往往会在内心建立偶像,然后模仿偶像的行为轨迹,以期待成为偶像一般的人。反复的视觉与听觉轰炸,以及名利的引导。我们容易把新闻中的那个大善人当做是个人的偶像,不管这个偶像是真圣人,还是真大盗。偶像所起到的效果,确实能引导一个迷糊的人。
轰轰烈烈做善事,并不是一无是处。可以说是愚弄一群人去傻乎乎的做善事。也可以说带动了一群人创建和谐家园。社会的终极形态不就是大同世界,是一个互助的社会吗?不管有人出于什么目的,能带动大家自发的去行善,去克服内心的欲望,这不就是相当于提前进入大同世界了吗?
默默无闻的行善和大张旗鼓的行善,算是行善的两个极端。对于社会整体的功效,前一种缓慢牢固,后一种极速不稳。之所以说不稳定,毕竟只是模仿得来的,并不是内心真正的认识,无法理解行善的社会意义,也容易被其他偶像所吸引,因此半途而废。
“慢”是我们所厌恶的,“牢固”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这两种属性同时出现在一起。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考虑一下,该如何张弛有度。
行善事值得去传颂,但是不必大肆设立偶像,更不能以名利去诱惑人性。我们只宣传善事,而不是宣传善人。让广大民众自己去领悟为善的意义,用两端法去分析为善和为恶的结果。也许因为自己的某种行为,就可能改变未来,如果不想被后世咒骂今天的自己,请审视自己的行为。
~~~~~~~~太长不看~~~~~~~~~
简版:亮不亮相需要掌握一个尺度,既要有积极意义,又不能让人烦。
~~~~~~~~~~声明~~~~~~~~~~
欢迎交流思想。
谢谢您的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