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习录》一二〇:生而戒惧

《传习录》一二〇:生而戒惧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3-10-28 11:24 被阅读0次

    《传习录》一二〇:生而戒惧

    正之问曰:“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工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于此一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功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工夫。今若又分戒惧为己所不知,即工夫便支离,亦有间断。既戒惧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谁戒惧?如此见解,便要流入断灭禅定。”

    曰:“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则独知之地,更无无念时邪?”

    曰:“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在这里,同王阳明探讨戒惧、慎独的是黄宏纲。黄宏纲,字正之,号洛存,江西雩县人,在江西赣州追随王阳明求学,官至刑部主事。

    黄宏纲问:“戒慎敬畏是自己纤毫不知时的功夫,慎其独是只有自己知晓而他人不知时的功夫,对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阳明先生说:“这只是同一个功夫,没有遇到事情时固然是一个人知晓,遇到事情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样是自己一个人知晓。人如果不在只有自己知晓的情况下做功夫,而只在旁人知晓的情况下用功,便是虚伪做假,就是《大学》中所说的‘见君子而后厌然’——见到君子便掩饰起自己的不善。这只有自己知晓的所在便是诚意萌芽的地方。这里不论善念、恶念,都没有虚假。一对百对,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的源头所在。能在此立定心志、站稳脚跟,便是正本清源,便是诚意的确立。古人有许多诚身的功夫,其精神命脉之根本,全都只在这个地方。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都只是这个功夫而已。现在如果又把‘戒慎恐惧’分出来看作是自己所不知晓时的功夫,就会使功夫支离破碎,中间也就有了间断。既然有戒慎恐惧在,就是已经知晓了。自己如果并不知晓,那又是谁在戒慎恐惧呢?持有这样的见解,便要沦入断灭禅定之流去了。”

    黄宏纲问:“不管善念恶念,都没有虚假,那么,只有自己知晓的所在,就没有无念的时候了吗?”

    阳明先生说:“戒慎敬畏也是念。戒慎敬畏的念头,从来不会中断,如果戒慎敬畏的念头稍有放松,人不是昏聩糊涂,就是已陷入恶念。从早上到晚上,从年少到年老,如果要摒绝念头,就相当于舍弃知觉。这样不是在昏睡中,便是已形同槁木、心如死灰。”

    生而为人,什么是伴随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一生的。隐隐然,王阳明给了一个答案——戒慎恐惧。圣贤正视、放大戒慎恐惧,表现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天下之忧而忧”,愚与不肖者懵懵懂懂、浑然不知,忽略戒慎恐惧,表现为“无知者无畏”、“狎大人,侮大人,侮圣人之言”。

    “戒慎恐惧”出自《中庸》——“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君子因为道的“不可须臾离也”而生戒慎恐惧之心。在《论语》中,君子的戒慎恐惧表现为“君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句话,根本还是敬畏于道,戒慎恐惧于与道相违、背道而驰。

    《中庸》讲“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再怎么隐蔽也没有最终不被发现的,再怎么细微也没有最终不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会非常谨慎。黄宏纲认为存在一种自己也不知晓的“隐”与“微”,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是戒慎恐惧,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种人所不知但自己知晓的“隐”与“微”,这个时候才是“慎独”该启动的时候。

    其实,不独黄宏纲有这样的认知,明末大儒刘宗周讲性体、心体也是这样的意思。他认为从性体看来,则是“莫见莫显,是思虑未起,鬼神莫知也”。从心体看来,则是“十目十手,是思虑既起吾心独知时也”。与此同时,刘宗周认为性体可以在心体中看出。

    向上追溯,孔子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老人家承认自己的认知边界,实际上也承认了人在相应时空内的认知边界。对于认知边界以外的存在,要心怀戒慎敬畏,比如“祭如在”、“畏天命”,比如“敬鬼神而远之”。对于认知边界内的存在,更要心怀戒慎敬畏,比如“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与此同时,老人家还有意识回避认知边界以外存在的话题。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到了王阳明这里,经历了“出入佛老,归本孔孟”,为避免学者陷入“段灭禅定”,干脆发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认为一切戒慎恐惧都是自己有知的,认定只要人的生命存在,便必然伴随着知觉,便须臾也离不开戒慎恐惧之念。正是戒慎恐惧的须臾不离,才使得人在人之为人的路上不断精进、向上,才让人有了“学为圣贤”的生物可能。

    人之为人,生而戒惧。放弃戒惧,也就意味着放弃人生。孟子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实在是大有深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一二〇:生而戒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op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