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
以上是令狐楚《少年行》诗中四首之一,从这首诗我们可以品味出令狐楚的英雄气概和壮志情怀。书生空发意气的不少,或许可以说每一位书生都有一腔报国之志,然而,能把报国之志行之于实践者不多,更多的书生只是把报国当成一种商标贴在自己身上,这种“报国”商标和今天喷子所宣称的“爱国”具有同样的意义,扯远了。令狐楚不但会讲,还会做,他在担任地方官节度使的官场生涯里,对安定地方军民,维护和平作出了卓越贡献。
讲述令狐楚,离不开他的仁义与忠孝,可以说,大唐时代,王维之后人品和性格最好的人,唯令狐楚一人而已。其出身书香世家,五岁能文,尹枢榜进士。观察使王拱爱慕其才,欲以礼辟召其为府僚,然忧其不与,乃凑请朝庭后派人聘请。令狐楚因其父之故,不愿离开,但又感念王拱之厚爱,遂于登第后亲往桂林致谢,又以奉养父母为由辞去辟命,返回太原。时人皆称其义举。从令狐楚的史料中可以看出他的孝顺与忠厚。
令狐楚的升迁,得益于他有一帮好哥们,从另一角度来说,令狐楚的性格让他一路平步青云,在刚出道的时候,几乎所有的节度使都争相聘请他做幕僚,如李说、严绶、郑儋相继任河东节度使。他们都尊重令狐楚的才华和品行,召引他在幕府任从事。后从掌书记直升到判官,加殿中侍御史。这就相当于说他是个人见人爱花见共开的暖男。
后人对令狐楚人品产生争议的核心是因为他参与了“牛李党争”。在老夫看来,党争这个词本身就有问题,所谓“党”,是要有明确的纲领,路线,目标,有基本的规则,但从所谓牛李的斗争看来,这些都没有,冠以党争这个标签,太过滑稽。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派系之争,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站队。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一个不会站队或者站队时左右摇摆的人基本上没有好的结果。比如令狐楚所看中的李商隐,脚踩两只船,其后果就是两边都把他给抛弃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事件,可以说明两个问题,其一,令狐楚有才,对于没有才能的人,估计牛李都不会选要;其二,令狐楚人品可靠。这在今天来说,也绝对是派系之中的抢手货。
令狐楚的命运其实跟大多宦海中的官员一样,升迁与贬谪交替,荣耀与打击并行。但令狐楚与大多数官员不同,他能够做到不任进退,毫无怨言,而且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种人才,实属难得。如果要在历史长河中找一位来和他比较,老夫认为只有范仲淹才可与之比肩。
史载令狐楚才思俊丽,能文工诗, 尤以四六骈文为世所称,于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传诵。他的骈文与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在当时被公认为三绝。骈文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最具有美感的文章,如若心中没有美好的意愿,是断然写不出传世的美文。令狐楚能够与杜韩并肩,可见其人格魅力绝非常人所能窥探。老夫每读到他的《塞下曲》,便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悲悯与柔情:
其一
雪满衣裳冰满须,晓随飞将伐单于。
平生意气今何在,把得家书泪似珠。
其二
边草萧条塞雁飞,征人南望泪沾衣。
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令狐楚的朋友中,有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其晚年与刘白唱和酬答甚多,可惜留存下来的诗篇不过四十多首。元人吴师道在《吴礼部诗话》中评价:“武元衡、令狐楚皆以将相之重,声盖一时,其诗宏毅阔远,与灞桥驴子上所得者异矣”。
关于令狐楚的逸事,流传不少,兹录一,二:
唐德宗是个文学青年,特别喜欢看令狐楚的文章,每次察看从太原府来的奏章,均赞美不已。
河东节度使郑儋因暴病猝逝,没来得及处理身后事。军中一片混乱眼看就要发生兵变。果然一天子夜,一些将士带兵刃挟持令狐楚到军门,诸将环立四周,要他马上起草遗表。于是在白刃环立之中,令狐楚立即起草遗表。再读给众人听后,众人竟感动的痛哭流涕起来,军心大定,灾祸由此平息。
唐宪宗死后,令狐楚担任其山陵使,与百官奉宪宗灵柩往景陵下葬。途中遭遇狂风暴雨,六宫妃嫔与百官都急着躲避,唯有令狐楚守在宪宗灵柩旁,丝毫不为风雨所动。
令狐楚虽然性格柔和,但并不等他没有脾气,恰恰相反,他骨子里秉性刚直,虽然宽厚待人,但从来不与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有一次,他正同秘书官谈得起兴,有一位他不愿接触的人无故赶来,他立即阴沉着脸下令撤去酒席,弄得来人非常难堪。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蕃马射黄羊。
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读着这首《少年行》,令狐楚戎马倥偬的形象便在眼前闪现出来,可惜人皆有生老病死。令狐楚在为官任上促然离世,令人伤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唐才子传》如此描述令狐楚:
楚,字悫士,敦煌人也。五岁能文章。贞元七年尹枢榜进士及第。时李说、严绶、郑儋继领太原,高其才行,引在幕府,由掌书记至判官。德宗喜文,每省太原奏疏,必能辨楚所为,数称美之。宪宗时,累擢知制诰。皇甫镈荐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楚工诗,当时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唱和甚多。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行于世。自称曰:"白云孺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