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作者: 荷塘小君 | 来源:发表于2019-03-27 22:47 被阅读0次

说来惭愧,作为语文老师,《三国演义》至今连一遍都未通读,《三国志》(上下册)也差不多只当作查阅资料的“工具书”。书的页边已黄迹斑斑,好处倒也有一点,就是给厚厚的书册平添了些“古色古香”的味道。

晚上兴起,重温了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共120回,诸葛亮真正出场是在第三十八回,作为三国人物中的“男二号”,似乎出场稍有点晚,但一出场就光彩照人,不愧为男神,气势不凡。“定三分隆中对策”从此拉开了“三足鼎立”的三国历史帷幕,同时留下一篇洋洋洒洒的《隆中对》,千古流传。

不但如此,罗贯中还煞费苦心地为他的亮相蓄足了前戏。

三十五回中,刘皇叔跃马过溪到了南漳,见到了司马徽,由司马徽之口引出“伏龙、凤雏”。

三十六回,徐庶得知老母为曹操所囚,只得泣别刘备,不料半途折回向刘备举荐诸葛亮。中途又专门到卧龙冈请他出山,却不想碰了一鼻子灰。

三十七回的回目名为: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在这回中,作者三番五次“折腾”这位刘皇叔。在第三十八回中刘备见到诸葛亮前,他先后错将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石广元和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当作卧龙。这些场景很富有戏剧性,再加上关、张二人从旁阻拦,又从侧面进行烘托。

三十八回,刘备三访隆中,终于见到了卧龙的真身,但也是付出了在阶下足足拱立几个时辰的“代价”。

作者如此“折腾”刘备,才让孔明“千呼万唤始出来”。自然不仅仅是说明诸葛亮非一般人物,还凸显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诚意满满,感人至深。

对三顾茅庐的故事,最早的文字记忆是来自语文课本中的《出师表》,一句“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饱含深情,也是全文泪点所在。但我在翻阅《三国志》中的《刘备传》时,让人纳闷的是在《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着力渲染的三顾茅庐,何以陈寿一字不提?再翻《诸葛亮传》,有“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几个字。

这自然就涉及到史料记载的可信度问题。对此,网上也有人做了考证,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历史是否真实,但三顾茅庐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美谈。罗贯中真不愧为“故事天才”!

PS:明天要为乡下一所学校学生做个有关名著阅读的讲座。之前让老师们整理了学生阅读的困惑,其中一个为“读后感怎么写”。白日里突然想是否也应该写一篇,浅显点的,能给学生们做个示范。晚上就匆匆而就。之所以选择《三国演义》,是因为今年被列入中考名著阅读考查范围,且这又是一本不受女生青睐的书。但愿分享这一篇小文以激起孩子们读三国的兴趣。

相关文章

  • 听夜读

    每天听夜读,新华社夜读 人民日报夜读 央视新闻夜读,从这些夜读中涨了不少知识。懂得了很多道理,知道了细节决定成败。...

  • 2017.3.6

    夜读

  • 有容乃大

    夜读:有容乃大 夜读以来,有14个小伙伴一起夜读,他们有些夜读的坚持力比我强,所以也很开心能够看到在同一个世...

  • 2017.3.7

    继续夜读

  • 2017.3.3

    夜读。投稿。

  • 最爱孟晚舟说的一句话

    孟晚舟说: “月是故乡明,心安是归途。” 夜读,泪读; 夜读,泪目。

  • 夜深人静不想睡

    今夜读书

  • 2018.4.18

    夜读 早起 健身 爱人

  • 坚持的难能可贵

    若不是听了人民日报的夜读,我今天可能也放弃写日记了,还好来得及。不知何时开始,每天晚上都有听夜读的习惯,每篇夜读...

  • 夜读

    喜欢夜读的境界,不一定总夜读,取一种诗意而已。现实残酷,每多不如意。夜读,以及写字都是一种欺骗,说是心里的安慰也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夜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px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