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串联回忆里的细节和场景
在读这本文集的引子时候看到鲁迅先生这样说: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我马上便联想到了自己,我是连回忆也没有的人,实在太少太少。我总以为既然要写作一篇篇散文,总得是值得记住的大事,零零碎碎的画面算个怎么回事呢。鲁迅先生到底还是有回忆的,他也到底是从回忆中抄出来了一本回忆往事的《朝花夕拾》文集来。
然而当我读着一篇篇翻去,《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等文章陆陆续续地进入我脑海中时,我却慢慢发现,回忆的散文不一定要样样记得清晰才能写成,一个画面,一个细节,都可以成为一篇回忆散文。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鲁迅先生对于阿长的故事有记录多少呢,并没有,不过是阿长名字的渊源、阿长的睡相、阿长的规矩、阿长买《山海经》等琐碎的故事,串联起来便成了一篇散文。而这些故事本来联系其实并不大,这时候就看作者怎么把他们串联起来。方法才是最为重要,材料,只需要一点点。我以为,鲁迅先生是用幼时的”我“对阿长的态度串联起关于阿长的种种细节。从一开始的尊敬到不大尊敬甚至恼恨到最后又恢复敬意,非常符合孩子的心理也符合事实,将这些碎片话的关于阿长的记忆连接起来,浑然一体,这便是高明之处,也是散文写作的要义。
再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百草园,叙述园子里有什么植物,还有美女蛇等故事,然后由幼时开始上学自然而然转到三味书屋,关于三味书屋更是没有多少详细的描述,不过是初见三味书屋的模样,然后便是老师的大致模样,问问题的一个细节,背书的一个细节,这些串联起来,就有了三味书屋的形态了。而三味书屋其实又主要与百草园形成对比,这才成就了这篇经典的散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回忆,只不过多和少的问题。但凡有回忆,能存在回忆里的细节和画面,其实都蕴含了个人较为深刻的情感,而情感就是串联起这些细节和画面的最好的线索。
所以写回忆散文,我认为有多少回忆并没有很重要,重要的是作者怎么写。
02节制展示,由内而外
读《从百草园到到三味书屋》的时候,便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鲁迅先生写这些散文似乎从没有可以要述说什么,也没有要可以美化哪个他尊敬的人物,如阿长,藤野先生,也没有可以要丑化哪个他事实上很讨厌的角色,如看病的医生,如邻居衍太太,甚至也没有可以表示对人物的同情,如范爱农。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鲁迅先生其实很少发表自己直观的意见,抒发直接的情感。他总是叙述,总是展示,把那些人物与自己有关的能记得起的点滴就那么克制地叙述出来。
如:
”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现在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尚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
正如鲁迅先生写小说一样,总是不会自己发表多少意见,而是将自己思索的矛盾问题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让读者去进行个性化的思考。
当然相对小说而言,鲁迅先生的散文会多一点自我情感的表达,毕竟终归是散文,如: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镜,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然而,总体的叙述是很节制的,只有节制的叙述,才能形成张力,让读者自己体味到其中情感的波涛汹涌。我认为,以上两点,对于我们自身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