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纪实书单:4月最值得看的几本书籍

社会纪实书单:4月最值得看的几本书籍

作者: 爱读书的顾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22-04-03 16:36 被阅读0次

    ■ 入围2019年日本书店大赏。

    ■ 日本著名音乐人、演员坂本龙一推荐。

    ■内容介绍

    ◇ 原本刊载于日本《东洋经济新闻》,是一个以《在贫困中呻吟的女性》为题的专栏,历时三年左右,收集了几十位女性亲口讲述的故事,最后集结成书。到2019年该书日文版出版为止,该专栏的访问量已达1.2亿。

    ◇ 作者中村淳彦是一位20多年一直致力于女性贫困问题采访的记者,他用记述者的立场把这些女性的故事如实地展示出来。

    ◇ 她是在入学典礼前被迫成为“风俗小姐”的花季少女,

    ◇ 她是付不起医疗费用的东京大学硕士,

    ◇ 她是在网络上征集“干爹”的学生,

    ◇ 她是住在阁楼上、交不起水电费的前外交官夫人

    ……

    她们不被看见,或者被看见之后被归纳为一个数据。

    她们被指责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全部责任,或者因为贫困被同情。

    她们是一个群体,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她们是她们,其实也许也是我们。

    “如果能带着现在所拥有的认知和经验重返过去,你还会让自己成为母亲吗?”

    历时五年、横跨三代母亲的权威调查 重新言说一份被视为“禁忌”的情感

    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 在德国、以色列等多国引起热烈讨论

    我们女性需要把世界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女性需要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需要主宰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

    1、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话题之作,被翻译为近十种语言,在以色列、德国等地引发热议。

    2、“我爱孩子,但后悔当妈妈。”首度聚焦“后悔生育”的话题,采访二十三位后悔生育的母亲,倾听她们的真实心声,展现女性生育前后的情感历程。

    3、后悔并非不存在,只是不被允许言说。探究“禁忌”情感背后的社会成因,为更多的女性创造出选择的余地。

    4、将“母亲”身份拉入到公共领域的探讨之中,剖析“母亲”背后复杂的人际关系,正视“母亲”面对的社会压力。

    “你绝对会后悔没有生孩子!”2008年,当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进行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时,这句警告始终回荡在她的脑海里。

    母性是天生的吗?成为母亲是女性的天职吗?在其后的五年,这些问题始终伴随着多纳特和她的调查,并最终发展为《成为母亲的选择》一书。

    在本书中,多纳特采访了二十三位以色列女性,无论其年龄、教育程度、社会阶层,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已为人母。

    通过长期的跟踪采访,多纳特追溯了这些女性成为母亲的历程,分析她们在孩子诞生前后的情感世界,调查她们如何认知和化解生养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

    《成为母亲的选择》用女性自己的声音,展现了立体、复杂的母亲形象。

    一个家族希腊悲剧级的苦难

    如何让家庭成员走上不同的人生旅途

    被摧毁,被改变,被修复……

    又如何为医学研究提供绝佳的机遇

    为所有病患家庭点亮希望的微光

    一段激荡人心的医学探索,一个家庭与命运抗争的感人故事

    ——奥普拉•温弗瑞

    【内容简介】

    在外人看来,美国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市的加尔文一家是一个完美的中产家庭:丈夫多恩热情洋溢,是一名自信满满的空军学院军官,妻子咪咪则是来自得克萨斯州一个上层家庭的大家闺秀,他们还有12个可爱的孩子。

    但在这种表明的光鲜下,一股这对夫妇无法理解的力量正在涌动。短短十年间,12个孩子中的6个先后罹患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另6个孩子则在恐惧中等待,等待自己成为下一个,等待更多痛苦和伤害的降临。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癫狂、屈辱和暴力从未饶恕过这个家庭,笼罩在这个家庭之上的也远不止自残和谋杀。基于对所有健在当事人的采访和大量医学档案资料,作者罗伯特·科尔克以饱含同情和悲悯的笔触讲述了精神分裂症吞噬这个家庭的全过程。

    在承受无尽苦难的同时,这个特殊的家庭也为探寻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和治疗方法带来了一丝希望。

    以加尔文一家的故事为脉络,科尔克在书中梳理并穿插了过去一个世纪医学界有关精神分裂症病因的观点和争论、这种疾病治疗方法的演变、社会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及其家人的偏见和歧视。

    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分歧与决裂,到整整一代治疗师将病因归咎于“精神分裂症妈妈”,从理论家们抛弃疾病的概念执着于对其进行颠覆,到医学研究者抽丝剥茧寻找这种疾病的生物学原因,本书都一一做了介绍。

    《隐谷路》最终把注意力聚焦在几名医学研究者上,讲述了他们以这个特殊的家庭为样本,在过去数十年间为解开精神分裂症之谜做出的不懈努力,以及发现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的曲折和突破。

    两个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调动的能量,堪比战争。

    李海鹏作序,陈嘉映 梁文道 罗新 严飞 班宇诚挚推荐

    ☆《好奇心日报》《小鸟文学》创始人,知名媒体人伊险峰、杨樱首度出书

    ☆ 以两位工人子弟的阶层跃升,照见中国社会三十年沧桑巨变

    ☆ 一个昨日世界,但你并不陌生:两个家庭、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 近距离观察普通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探寻当代人精神困境的社会根源

    ——“我们的生活变好了,为什么精神却荒芜了?”

    ☆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历史学家 罗新

    ☆ “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

    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是什么决定了普通人的命运?

    张医生和王医生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工人家庭。在国企改制、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他们凭借家庭的全力支持与自身的聪慧刻苦,摆脱了掉队的命运,实现了阶层跃升。可是,虽然看起来功成名就,但他们的人生,仍充满了焦虑和疲惫。

    两位作者采访数十人,在旧报纸、老照片、建筑废墟与口述回忆中打捞过往生活图景,描摹了张医生与王医生半生的个人成长与阶层跃升之路,并审视二人知识、尊严与自我的建构过程。与此同时,本书还以工业城市、单位社会、稀缺经济、工人阶级文化、男性气概、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变迁等为经纬,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东北。

    阅读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我们将会厘清,世纪之交的一系列深刻变革,如何塑造了一代人的生存方式与精神世界。而透过个体在历史中的沉浮,我们也将窥见一座城、一个时代的命运轮廓。

    【编辑推荐】

    一部社会学视野里的故事,于是,两个人、一座城、一个时代难以分割地连在一起。在汉语写作中应该是首创。——哲学家 陈嘉映

    我们究竟能在两位“成功”的东北医生身上看见什么呢?相较于影视和文字当中常见的下岗工人,他们好像完全没法代表我们想象中的东北。但令人意外,这本视野宏阔、细节饱满的著作,却不止让我们看清了东北,更看到了工业文化的内核;甚至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个体生命在时代结构当中的局限与抉择。所以不嫌夸张地说,这不单是张医生与王医生的故事,更是几代中国人的故事。——作家 梁文道

    一部令人震撼的大剧,充斥着既悲壮又无力、既切肤又旁观的历史感。围绕两个医生的个体人生,呈现出兼具深度与广度的当代沈阳。——历史学家 罗新

    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这个概念很火,和东北失落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这片土地上的精神世界得到极大关注。不论是东北式的喜剧幽默,还是旧工业社会里留下的人文沉淀,好像变成了一座“富矿”,供人们挖掘和书写。本书围绕着过去四十年中沈阳的重大历史事件、工人阶级文化等,呈现了一部丰富的民间社会史。作者不仅有着深厚的讲故事能力,而且难能可贵的是,站在了社会学的角度去近距离观察普通家庭和个体在大时代中的浮沉与变迁。——社会学家 严飞

    两位作者令人想起工厂车间里的调度员,制定计划,并线输出,反复确认着书写的节拍,如大雨过后倒灌的水渠,从深处返流,漫经地面,为历史与现实空间重新造影。那些不规则的图景,旁逸斜出的暗渍,列车碾过的印痕,抑或我们凝视、打捞与捕捉的动作,共同构成了一批半成品、一代人与一座城市的命运轮廓。——作家 班宇

    在书中,罗伯特·E.帕克的一条理论显得尤为刺目:城市发展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废弃物,而其中大部分是人。两位医生的原生家庭跨越三十年的奋斗在事实上始终紧紧围绕这句话,在这场奋斗中调动的能量、毅力、耐心、机谋是如此之多,堪比战争所需,然而这部平民史诗的主题只是“不要成为废弃物”而已。——作家、媒体人李海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纪实书单:4月最值得看的几本书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bfs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