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观(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
秦观:北宋婉约派词人,为“苏门四学士”之一,诗见赏于王安石,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元佑初,因苏轼荐,任太学博士,后被劾以“影附苏轼,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税。继迭遭贬谪,编管雷州、后放还横州,卒于藤州(今广西藤县)。
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东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这里指代书信。
砌:堆积。
无重数:数不尽。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赏析:
作者因新旧党之争接连被贬,此词作于被贬郴州次年。
上片: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开篇两句写远望之景,“雾”与“楼台”以一“失”字相接,“月”与“津渡”以一“迷”字相连,眼前之景顿时有了动感,楼台在雾中慢慢隐去,渡口在朦胧的月色下渐渐消失,由先前的见,到不见,再到迷失,这一过程隐含着漫长的时间及心路历程,既是写实,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凄迷,前途一片迷茫,理想中的桃源无处可寻,“望断”二字竭尽目力所极,结果是“无寻处”,失望恰似这浓雾、月色,挥之不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充分调动起触觉、听觉、视觉,“孤馆闭春寒”,寒意紧锁,孤独清冷之感扑面而来,更有那杜鹃声声,穿过紧闭馆门而来,寒意叠加惹人伤感的杜鹃声,平添了几分凄冷,一抹斜阳,是词人所居环境唯一的暖,却又是残阳日暮,一“暮”字将作者内心尚余的一丝慰籍直接抹去,归乡无望,接连遭贬,前程更是无望。情由景出,这重重叠加的意象,反衬出作者透彻心骨之“寒”。
下片: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过片两句用典,意为收到远方亲友的书信与问候,然而这些温暖的问候,却徒增了词人心中的惆怅,一“砌”字巧妙地将心中看不见的无形的恨,化作了有形可触的砖墙,“无重数”又从数量上言其高,墙愈高,恨愈深。此恨为何恨?或许与此时自身飘零有关。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尾两句作者笔锋一转,对着郴江发出千古一问:郴江啊,你本绕着郴山而流,为什么要向潇湘流去?这一问,看似无理,然而正是这无理,却进一步体现了词人心中无重数的恨,含蓄而婉转地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以及对自己被卷入这一场新旧党之争的深深无奈及叹息。
此词语言清丽,委婉含蓄,作者将自身的失意与不满,通过景物的层层叠加,内心的悲伤也层层叠加,最后的痴问,将内心的伤痛推到极致。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评:“头三句的象征与结尾的发问有类似《天问》的深悲沉恨的问语,写得这样沉痛,是他过人的成就,是词里的一个进展。”王士祯《花草蒙拾》评:“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

参考网站:古诗文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