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了改变命运,你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为了改变命运,你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作者: 还说不会武功 | 来源:发表于2019-12-28 22:11 被阅读0次

    《十九年间谋杀小叙》是我读的第一本中国作家的推理小说,也是作家那多的首部推理小说。读过埃勒里·奎因、阿加莎·克里斯蒂、雷蒙德·钱德勒等大师的作品,实话实说,对这本小说没有抱太大希望,毕竟推理题材在国内起步较晚,很有发展空间,但结果却大幅超出我的预期。这部作品,无论故事还是文笔都有许多出色之处,对人性的刻画也很深入。总体而言,这不是一本读完就可以扔掉的书。

    拿到书的第一印象,装帧很有特点,线装本,封面的几何图案是一个呐喊的侧脸,一串银色圆点代表流下的泪滴。这个流泪呐喊的人究竟是谁?这需要你亲自去发现,因为每个人读完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虽然我更喜欢传统装帧风格,但这种创意给人印象很深。

    本文只提及故事梗概,没有情节透露,请放心阅读。

    上海医科大学和生医院委培班的女生——故事的主角——柳絮,在得知室友文秀娟被人多次下毒后,试图查出真相未果,最终没能挽救好友性命,多年后,柳絮克服各种刻意误导和暗中阻挠,经过危险曲折的探寻,最终发现真相。作者那多擅长从现实出发,引申出扣人心弦的离奇故事。那多的作品,以逻辑推理和对人性的拷问见长。在这本书中,那多用28万字的篇幅提出了一个直击人性的问题:

    为了改变命运,你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对于文秀娟来说,代价是她年轻的生命。文秀娟是委培班的班长,优等生,人美,生活优渥,却遭到同学精准而缓慢的毒杀,不留破绽,凶手可能是委培班里的任何一人。在柳絮看来,班里每个人都有嫌疑,却又都不可能,她凭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倾尽所能,一心想帮好友走出困局。可以这么说,为了帮助好友,我们大多数人能做的,柳絮都做了,却没能改变结果,凶手最终得逞。她恨这个委培班,却不知道究竟该恨谁。很难想象这些人是未来的医生,还未治病救人,先用专业知识毒杀自己的同学,闻之令人胆寒。这让我想起自己在大学时代,对学校发生的命案也有所耳闻,也曾惊叹于人性的黑暗,然而震惊之余,却从未探究过案件背后的人心。这股巨大的恶意从何而来?是因为文秀娟光芒太过耀眼,引来他人无法遮掩的嫉妒,最终将其吞噬?这个问题,或许没有正确答案。

    小说的第一部分,充斥着黑暗。

    整个故事是以柳絮的视角推进的,文秀娟的离世虽然在开篇就已注定,但她无疑是故事真正的主角。小说的第二部分倒叙了文秀娟的成长,解开一些疑问的同时,也把读者带回了童年记忆。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再长的篇幅都无法详尽,但那多抓住了小秀娟成长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点,对小女孩的心理变化演绎得恰到好处,一个熟悉却又让人难以接受的人物逐渐清晰起来,读之惊愕,但不突兀。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第二部分的纸张是灰色做旧风格,承载着一段画面感很足的内容,其中穿插的手写体书信很有代入感。文秀娟的优秀形象并不是在大学才建立的,她从小就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孩子——至少在周围人眼里。她聪明、有主见,总是很冷静地思考现实,决定自己该做什么。只是当这种“冷静”近乎于“冷酷”时,会带给人深重的寒意。你真的知道那些天真的孩子心里都在想什么吗?

    这部分读完意犹未尽,我想再多看看文秀娟。成长,是永恒的主题。

    最后部分:对决,视角回到柳絮。我看过一些评论,对这部分略有诟病,认为情节欠缺逻辑,结尾有些仓促。但我认为这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故事与人物。当一个人坠入黑暗,或处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周围的一切都符合常理吗?潜力被激发时,能够做出的事情是超乎意料的。这一点在柳絮追寻真相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透彻。柳絮对抗的不是阻挠与威胁,而是人性。当最终面对真相时,她早已抛开一切,唯一能看到的,是黑暗尽头的一点光亮,无论那光亮是希望还是幻影。故事的结局是对人性的思考,作者表现得越多,留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就越小。那多很明白这个道理,利落收鞘,方显功力。

    这是一部偏重叙事的推理小说,与本格派推理不同,没有令人上瘾的智力较量,风格上更接近詹姆斯·M·凯恩的黑色主题或是雷蒙德·钱德勒的浪漫叙事。柳絮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缺点、能力不足,像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但她具备常人少见的目的性和勇气,她会竭力发挥自己,让事情进行下去。这种推动案情发展的方式与雷蒙德·钱德勒笔下的硬汉侦探马洛颇有几分相似。如果你只读过本格派推理,那么你读完那多的这部书,大概会觉得难以称其为推理小说,或将其归为悬疑。其实这种主题类型的推理小说是推理题材中很有代表性的类别,这里没有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的侦探,只有一个平庸无奇、会犯错的普通人,而我们要看的正是这个普通人如何面对巨大黑暗、作出选择。

    在叙事型推理作品中,谋杀和追凶仍然是重要元素,但其中更重要的核心元素——是弥漫在故事中的黑色气氛。形成这种气氛的,是那种特殊的、充满命运感的绝望。这种绝望促使主角更注重行动,而不是推理。行动充满未知,没有胜券在握,这正是叙事型推理的魅力所在。

    我不认为用东野圭吾、雷蒙德·钱德勒来衡量那多的作品是合理的。确实,与大师相比,那多在描写上可以更加精炼,有些情节也设计得不够自然,但反过来思考,这就如同《西游记》如何翻拍也无法超越人们心中的经典。那多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熟悉的环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以随处发生的故事。作品的价值,在于它带来的思考:我们和人打交道,却对人性知之甚少。光亮逐渐被遮盖,黑暗将我悄然浸透,我冷静思索,我不愿挣脱。

    当你在深夜独自翻开这本书,你见到的那个世界,就在你身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了改变命运,你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de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