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李自成起义为什么失败

李自成起义为什么失败

作者: JH蒋华 | 来源:发表于2024-04-03 09:08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从去年开始,我就在番茄免费读书上看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时断时续,到今天终于看完了,我长出一口气。看来,有些事情坚持到底还是有好处的。我感觉这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感谢姚雪垠先生。我特别欣赏会写长篇小说的人,长篇小说比短篇小说要复杂得多,写长篇小说,真的要聚备一定的能力的。

李自成,我并不陌生,在上学时历史课本上都介绍过。但《李自成》这部小说,让我对李自成起义的来龙去脉,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谈到农民起义,从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到太平天国洪秀全,我一思考,这些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不同,结局相同,感到非常惋惜。

李自成起义为什么会失败?看过《李自成》这部小说,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第一,李自成没有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李自成在明末的起义中,规模较大,起义军人数众多,与封建王朝斗争了十几年,遗憾的是李自成忽略了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他率军攻克的地方不少,像河南洛阳这么大的城市,应该留下一个信任的,有勇有谋的大将来镇守。一方面练兵,扩充军队,保一方平安,打击外来侵略;一方面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发展农桑。老百姓能过安稳日子,粮食出产多了,军队后备也有保障了。其他地方,不论大小,都应该有驻军。攻下一方李自成就撤军了,不久地盘又是别人的。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即使战败了,也有退路可走。

第二,李自成打吴三桂是错误的决定。李自成认为打到北京,把崇祯赶下台,天下就是自己的,他可以心安理得当皇帝了。崇祯上吊了,吴三桂拒降。李自成决定征讨,尽管他征求下面人的意见,像宋献策、李岩都反对,但他一意孤行。他缺少高瞻远瞩的目光,吴三桂不是最大的敌人,强大的对手是有备而来的清兵。吴三桂投降清兵,联合多而衮,李自成亲自带兵出征,结果大败而归。

第三,李自成在北京不得民心。李自成起初治军,军纪严明,打到北京,他早有称帝之心,一门心思当皇帝,放松对军队的管理。部下对明朝官员的严邢拷打追赃,方式不当。军官像刘宗敏之流,认为大功告成,及时享乐;士兵抢劫,侮辱妇女,导致名声日坏。军队一盘散沙,缺乏战斗力。李自成昔日的英雄形象,在百姓中被否定了。被严邢拷打追赃的官员,没死的人谣言四起,对李自成的新建政权造成了恶劣影响。任何时候,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都不过时。

第四,错杀李岩,导致人心离散。失败让李自成垂头丧气,疑虑重重。李岩有勇有谋,他当初投靠李自成的时候,就提出了以河南为中心,站稳脚跟,然后向外扩展。李自成没有采纳他的建议。讨伐吴三桂让李自成损兵折将,锐气大减。本来用人之际,李岩提出自己带兵回河南发展,河南是他的故地,他有信心也有基础,这也是一个办法。李自成疑心李岩想另立门户背叛他,让牛金星设计杀他。李岩被杀后,他的妻子红娘子逃立。后来,牛金星也畏罪潜逃。

第五,乡情感太重。李自成本来想打倒崇祯,就撤离北京,他的心思在陕西老家。在老家建都,所以从北京搜刮来的钱财,他打发人运往陕西。他偏看家乡的人,导致部下有些人的不满。

第六,不能高瞻远瞩,缺乏运筹帷幄。李自成占领北京,忽略天下的形势,认为万事大吉了,天下太平了,可以坐稳皇位了,没想到虎视眈眈的清兵有备而来。李自成和他的部下们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没有忧患意识,结果惨败。

以上几点,是我个人总结的。我喜欢读书和写作,可我的悟性不高。有人说李自成是一个伟大的农民军起义领袖,这个我不否认,但我承认李自成是一个草莽英雄。不知我的观点对否?算是抛砖引玉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自成起义为什么失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dg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