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笔记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笔记1

作者: 宁超群 | 来源:发表于2023-12-29 21:53 被阅读0次

1.几个概念

素质:就其本义而言指的是人生而有之、先天具备的东西。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更多指向后天和教育,如史宁中教授所言““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扩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他们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

教养:即教育出来的素养。

修养、涵养:即自我经过修炼、涵泳而形成的素养,它强调自我教育在素养形成中的作用。

素养:一是从个体的⻆度讲,素养是个体的习 性、习惯;二是从社会的⻆度讲,素养是 一种社会价值、一种人类文明。就来源而言,素养来自遗传(基因、 天性、天赋)、环境(文化、制度) 教育和自我教育;就形成机制而言, 素养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其中教育发挥着主导作用。

人格:是指个人在先天和后天各种因 素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 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是 能代表个人个性特点的稳定的心理 品质。 这些心理品质可以归结为个人一定 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素质等, 并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 和情绪反应表现出来,使个人呈现 出独特的性格和气质。

核心: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共同性和关键性。

核心素养: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 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作为动词,表现为个体在面对复杂 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 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境、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 综合性品质。    “核心素养’作为名词,指的就是那些一经习得 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 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 随一生的素养。其根本特质不在于量的积累,而在于生命个体品质与气质的变化和提升。”

行为习惯:是一个人行为方式的自动化,是不需要思考和意志努力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会带来积极的正面的心理体验。

思维方式:学生学习的⻆度分析,思维方式反映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立场和 视⻆,也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 路和方向, 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 平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学生在掌 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 的各种问题,都能在思维方式上找 到根源。当前,学生思维方式的问题突出表 现在对立化(简单化、绝对化)和封 闭化(模式化僵化、固化)上。应对问题的具体措施有三:第一, 要注重科学精神和客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用事实进行论证、用逻进行推理的思维能力。可在“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八字下功夫。第二,要注重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 培养,即注重培养学生独立个性、 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第三,要注重把单向思维的培养改 为双向思维的培养。把我国多年来 偏重的演绎思维的培养变成演绎与 归纳两种思维并重的培养。

2.关系与特征

知识、能力、素养三者都是人所具有的,同时也是可以转化的,知识在人的外层,能力在人的中层, 素养在人的内层。

素养具有综合性、包容性,具有广泛性,具有稳定性、一致性,只有当知识由公共知识真正转化为 个体知识,能力由特殊情境的能力 (只在特殊情境下表现出来的能力, 极端的例子就是应试能力) 转化为 有普适意义的能力(具有广泛的迁 移性)的时候,知识和能力才会变成 人的一种素养。

3.印象深刻的一个观点

人是文化的产物,不仅我们的观念、价值、感情和行为模式是文化 的产物, 就连我们的感觉方式、思 维方式以至整个神经系统都是文化 的产物。人的言一行都体现着他所 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人性就是文化 性,和人打交道就是和他所属的文 化打交道,理解一个人也就意味着 理解他所代表的文化。

最近困惑于如何去理解一个群体,乃至一个个个体。这个观点启发我必须去了解这个团队的文化内核到底是什么?身在其中的人到底有哪些共性文化?还有哪些个性文化呢?

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理论的认识,二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新观念的转变,三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的实践路径与策略。原计划今日完成第一部分的理论阅读,目前离目标很远,继续努力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笔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ds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