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摆渡人”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二)
“双基”时代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重要的载体,离开学科知识去谈论学科核心素养,无异于空中楼阁。而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依赖于一次又一次的学科活动,也就是说,在不断地、有序列地学科实践活动中,学生才得以形成学科要求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杜威指出,真正的知识应该是主体与客观对象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与经验材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果。因此,他强调“把各们学科的教材或各部分知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教师“考虑的不限于教材本身,而是把教材作为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素来考虑的。”
余文森认为,完整的学科活动应该包括实践活动(动手,感性)和认识活动(动脑,理性)两个方面。它的哲学论解读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只不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实践和认识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是为了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即为了自身的发展,就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就学科活动包含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其中学的活动是根本,就语文学科而言,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由语文活动组成,以语言为核心的活动,听说读写是基本形式,这是学科活动的教学论价值与意义。
在学科活动中,教师处在知识与核心素养之间,教师就是要带领学生通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科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品格涵养。教师就像一个摆渡人,把学生此岸引渡到彼岸,沿途还要让学生欣赏风景,获得体验,到彼岸后,收获满满的幸福。因此,摆渡人就要在沿途花功夫、费心思。
一、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参与
中国有“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古训,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手脑并用的意义。他说:“人身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方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现在我们再不能像“双基”时代,把知识往学生脑子里硬塞,管他能否理解,是否会消化不良,知识过处,总会留下蛛丝马迹。在沿途,摆渡人要多引导客人自己去体会和揣摩风景之美,内心获得审美的愉悦。千万不可摆渡人滔滔不绝地介绍、讲解,先入为主,摆渡人理解代替不了乘客的理解,摆渡人的感受不一定就是客人的感受。
二、注重过程,强调思维品质
学科认识活动的核心是学科思维,其认识过程本质上是一种学科学习的思维过程,是学科特有的问题理解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过程有效,必须学生积极参与,如果学生不参与,或参与度不够,过程进行会很艰难甚至无法前进,也就变成老师唱独角戏,学生就变成“被动参与者”,学科活动是一种“有我”的活动,而非“无我”的活动即“被活动”。
摆渡人在引导过程中,要让乘客积极参与进来,引发他对风景的兴趣,通过完整的引导活 动,从感性到理性,从碎片到整体,感受游客心中的“风景”,而非摆渡人心中的“风景”。
三、注重实效,强调和谐共生
学科活动的价值和归宿是学生的发展,即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强调的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相互作用、产生的“化学反应”的结果。
学科知识彰显的是教学的深度,学科活动彰显的是教学的温度。没有深度的课堂,必然是平庸、表层的课堂;没有温度的课堂,必然是机械、乏味的课堂。深度和温度均衡分布,最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最大化。摆渡人在摆渡过程中,不能处理好与乘客的关系,发生争执或产生矛盾,会造成“司乘”关系不和谐,摆渡人能让游客体会到沿途风景,乘客心情不好,还有心思去欣赏美景吗?
学科活动能否形成能力,能否提升素养,关键是学科活动是否能否形成需要的能力,需要的素养。
一个合格的摆渡人,是把沿途美景有声有色地介绍给乘客。
一个优秀的摆渡人,是让乘客自己去体会沿途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