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录(十)-什么是刻意练习
小猪读书
2021-11-29 12:32
关注
有个朋友跟我探讨刻意练习,他问我有没有连续练习一项技能2小时以上的体验?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这个肯定有,我能连续看电影2小时以上,唱歌也行,打游戏更可以。一个通宵都不在话下。
他看了看我没说话。然后默默走开了。从此,我又少了个朋友。
成年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圈子不同,不要硬融。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
一,什么是刻意练习
后来我请教了很多人关于刻意练习的概念。没几个人能讲得通透的。
发现最早提出“刻意练习”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K. Anders Ericsson)
他说: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有这么几个特点
1.避免自动完成: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2.离开舒适区: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域,让你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3.牺牲短期利益:有多长时间,你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绩效?
4.大量重复性训练:你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一项能力进行了大量重复性训练?
5.持续地获得反馈: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
那么刻意练习就可以概括为:它是一种有目的的练习,而且知道该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去达到目标的练习。
二,刻意练习有哪些方法
当我知道了刻意练习的概念,以及它能给我带来的好处后。我也很想去练习。但不知道怎么样练习。
后来我又看到笑来老师的课。他让我掌握了一套刻意练习的方法。没有高深理论,只有怎么做。
但奇怪的是我一开始很难坚持下来的。不是理解的不透彻,而是行动的不彻底。
其实,真正的高手并不是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和稀奇古怪的方法。就是那些把简单的理论和简单方法运用到极致的那些人。
方法一:坐享
这是笑来老师独创的一个词,用意是区别于宗教用语,但是跟,坐禅,打坐,冥想,内视是一个意思。
方法如下:
一个计时器,初期定时15 分钟(以后再慢慢加长);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最好“挺直脊背”);
闭眼(或睁眼);
缓慢均匀地呼吸(不要控制快慢);
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发现自己走神就再拉回来);
这么简单的动作,不需要任何力气,不需要任何装备,只要是个活人就可以做吧。
我刚开始做的时候,还没有一分钟就发现注意力简直随飘。根本无法控制。一下想这个一下想那个。心猿意马就是那个感觉。
呼吸节奏也控制不好,一下快一下慢。简直苦不堪言。想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
但看似简单,做起来真不简单。
这时候怎么办,干脆放弃了,这什么鬼方法?这样练下去会不会走火入魔?
这么简单的动作练门槛都没摸到就放弃了。以后还能做什么?于是继续练。
这个过程也是动用元认知能力的时候,使用元认知反复调整自己的注意力。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一个地方。
现在,已有科学证据表明,类似坐享这种刻意训练,可以直接增大训练者的大脑皮层表面积的褶皱(也叫“沟回”)。
因为在进入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某一处,却又不是用来思考的时候,大脑相当于被主动有意放松,在这种状态下,有些原本相互并没有联系的脑细胞之间产生了一些“意外的联系”……
换个说法,就是“主动做梦”,那梦境当然有好有坏了,不过,理性的人都知道,恶梦并不可怕,因为它们不是现实。所以不用担心“走火入魔”。
有了这些对坐享认知的铺垫,我们再去坐享时,就会心平气和地面对各种状况。
方法二:兴趣
这个方法简单直接,就是我们对我们感兴趣的事,更容易集中注意力。这是通过全神贯注的状态而使自己的元认知能力放松。
比如我喜欢谈吉他,那么我能抱上吉他谈一下午。不需要刻意去集中注意力,因为这本身就是种吸引注意力的方法。
这就有个主动与被动的边界需要区分了。
如果我天天抱着吉他就弹1234567呢。我一开始以为看电影,唱歌,打游戏也是全神贯注的的概念。
其实那不是主动的全神贯注,那是被动的全神贯注。不属于兴趣范畴。更不属于锻炼注意力的方法。
这里说的兴趣,是主动的全神贯注。
就像哪怕是吃一万盘菜也成为不了美食家,说一万句话也成为不了演说家一样。没有主动意识的元认知参与。都不叫锻炼注意力。
在任何一项兴趣中,都有“必须刻意练习才能获得进步的技能”,没有进步的兴趣纯属浪费时间。
必须要满足这个要求,才可能是主动的,才可能是对刻意训练元认知能力有帮助的。
这是个正循环:
有兴趣——刻意练习——做得更好——更有兴趣——继续刻意练习。
“兴趣”和“练习”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兴趣,我可能不会坚持去做枯燥的练习;没有练习,原本的兴趣也会很快枯竭。
方法三:反思
每天花上十分钟左右,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思考结果。
反思一下自己的想法从何而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想法有没有逻辑谬误?
又为何走了那么个思路?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思考结果?反思一下自己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反思一下那些影响因素究竟有没有根基,有没有道理?
这就是“吾日三省吾身”。
但刚开始时想着想着就没了。于是,记录就成了最好的反思。
因为不可能记下所有的细节,也就没办法复盘自己的反思。只有记录下来了,我们才可能知道自己到底在哪些细节上犯了错误。
这种记录的开始非常困难。
我就感觉我自己反思一下就好了,还有必要记录下来吗?
后面复盘的时候,啥也想不起来,知道自己的记忆力靠不住了。还是老老实实记录下来吧。
就是自己对一件事的思考过程。记着记着,思路就清晰了。
在这个反复记录,反复修正的过程中,我们的元认知能力也被逐渐锻炼了出来。
三,刻意练习的结果
当元认知能力被刻意锻炼出点苗头时,我突然发现:“我很生气”跟“我知道我很生气”的区别了。
一旦知道我知道我在生气时,就会不自觉地思考我为什么生气?我有必要生气了?我的目的是什么?非要通过生气才能解决吗?
想着想着就会冷静下来,这种感觉很奇妙。
这就是刻意练习带来的结果,能对现象进行有意识地反思了。对情绪有点自觉意识了。
以前有情绪自己根本不知道。随即就爆发了。伤人害己还不自知,非要争个对错。
每次情绪的来源就是元认知得到锻炼的机会,练着练着,脾气越来越小了。心平气和给自己带来的能量也是不可估量的。
最后
知道了这么多,有没有用?只能说是一半,如果不开始付出行动,知道等于不知道。还不如不知道。那样还不会难受。
成长的路上并不孤单。一起努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