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是曾经比较盛行的一个观点,现在还有一些人这么看。
因为人们看到,很多高学历的人收入还不如很多低学历的人高。
其实,决定收入的从来不是学历的高低、读书的多少,而是思维。
好思维一定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从何而来呢?
1.人生经历中获得。
我们发现,大部分高学历的人,从小学到大学,注意力都放在学科学习上。
学校这个圈子是很窄的,学校的教材就那么几本,能给学生的知识极为有限。
如果这个学生没有什么业余生活,不提升能力、也不读课外书籍,见识少、认知低、能力差、胆小是必然的,这就是咱们常说的“书呆子”。
进入社会工作后,学校规定学的那些东西根本不够用,甚至大部分用不上。
学历的作用更倾向于“敲门砖”,让你有资格竞聘一些有高学历门槛的职位。
社会上的工作对思维和能力的要求往往比对知识的要求更高,这是市场需求决定的,市场需求基本决定了一个人收入的高低。
一个人的思维局限、能力不行、胆子又小,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一般都不会有高收入。
而很多学历低的人虽然没有在学校学到多少知识,但他们经历得多,“经历”就是在做中学,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如此循环,持续精进,做事、做人、赚钱的经验不断累积,加上思维比较开放,做事放得开,有更大可能赚大钱。
2.通过读书获得。
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人只要会识字,就忍不住阅读。
人人都在阅读,读的内容却天差地别。
有人读的是消磨时间的内容,比如娱乐新闻,对自己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
要成长的话,应该读什么内容呢?
有繁殖能力的内容,即,能增加你的见识、改变你的思维、提升你的能力的内容。最好是书籍,因为书籍中的内容是系统的,不是碎片的。
读了就有用吗?
当然不是!不然,也不会存在“读书无用”的看法。
“读书无用”就两个原因:
1.读了用不上
2.读了不用
读了用不上,是因为,要么读的是没有繁殖能力的内容,要么读的是这个市场暂不需要、你无法向这个市场提供价值的内容。这里就建议社会人士选书要有“以终为始”的思维。“终”指的就是市场需求,“始”就是你选择读的书。
读了不用,就是知行不合一,即,知道却不做或做不到。
以前,我读书很少,当我意识到自己懂得太少了,需要多读书时,我开始爱上读书。但因为过于焦虑,我读完一本就接着读下一本,也不管有没有消化,更别说按书本上的指导去做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就陷入了“读了不用”。
通过读书,我们总是能知道很多原本不知道的东西,那感觉很爽,有一种“在成长”的爽感,其实,如果读了不用,那是彻彻底底的幻觉。
知道却不做,比不知道还可怕,因为你会莫名的“自信”,觉得自己比别人懂得多,但没有行动就不会有任何实质的改变,那么,这就不叫“自信”了,而是“自负”,是不是比不知道还可怕?
读了很多书,依然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什么改变,这种尴尬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我加入定投课堂以后,和战友们共读同一本书,写下自己的思考,同时去践行每一本书。发现,这样读书才能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质的改变。
知道了自己之前的问题是出在“思考不足”、“没有践行”上,我决定以后读每一本书都要去深度思考、认真践行,以这种方式解锁一个个技能。
读好书是有用的,甚至可以改变命运。因为好书的作者都是已经在相应领域做到的人,他们在书中传递他们的人生经验、智慧、技能,这相当于给了我们一条条捷径,我们不需要每一次都通过自己苦苦摸索甚至被社会“吊打”作为代价去换取。
会读书的人,都是自学能力强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