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说,你不懂,这就是距离。我说了,你还是不懂,那是什么? 来,让《金字塔原理》来告诉你。
麦肯锡工作四十年的女咨询顾问Barbara Minto 根据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感受写下了《The Minto Pyramid Principle:Logic in Writing Thinking & Problem Solving》,来去分享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表达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同时这本书本身也是用金字塔原理来撰写的,读起来思路清晰、丝丝入扣。
一、什么是金字塔原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
当人们眺望星空时,看到的是杂乱无章的星星散布在天穹,但在古希腊人眼里,看到的却是由星辰组成的各种图案,而不是散乱的星辰,于是美丽的神话故事被创造并千百年流传延续下来。由此证明人脑具有将事物进行自然归类和组织的潜能。
但人的能力毕竟有极限,不象宇宙那样的宽广无垠,因此人类与自然打交道,要注意避免自己的短处。例如,人类在分析和记忆方面就存在与生俱来的不足。乔治·A·米勒在他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中提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所以各种信息应该归类并分组才有利于记忆。而且分组的数量最多不超过7个,同时要求相互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信息要经过分类汇总才能显示出事物的本质特性,经分类汇总并分组后的信息更加清晰明了,当信息上升到分组的概念,思维的抽象程度就提高了一层。但抽象性思维并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正因为缺少抽象性思维的能力,所以人们一旦进入一个挑战能力新高度的领域,就会自然“缺氧”。好在这个“缺氧”症状主要表现为缺少一个方法论和工具,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金字塔原理》的主旨就在于提供这个方法论和工具。
“所有思路清晰的文章都具有金字塔结构”。而且,处于金字塔结构中的各种观点之间只具有非常少的几种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好的文章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思路清晰,在阅读时不会让读者感到吃力,从文章的主题所包含的中心思想开始,从上到下层层铺垫并展开观点,从而构成一篇思路清晰的文章,这就是“金字塔原理”的基本含义。要求在写作的过程中时时刻注意运用“金字塔原理”,使所有的文章都具有金字塔结构。并且处于金字塔结构中的各种观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要么向上联系,要么向下联系,要么横向联系,而不存在其它形式的联系。引用一些评论家的话,金字塔原则就是,任何事情都可以归纳出一个中心论点,而此中心论点可由三至七个论据支持,这些一级论据本身也可以是个论点,被二级的三至七个论据支持,如此延伸,状如金字塔。
二、为什么选择金字塔结构
采用金字塔结构有利于思想的分类汇总,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该书认为,文章不通的关键在于思想不通。也就是表达思想的顺序妨碍了读者的理解力。写作者应该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来叙述思想。读者往往习惯于先了解思想中的主要的、抽象的观点,然后再了解次要的,为主要观点提供支持的观点。写作者不能违反这个规律。一个大观点统领几个小的观点,先表明抽象的观点,紧跟上具体的观点,这就构成了金字塔的基本要件,也就是说思想的结构就是金字塔结构。
从纵向来看,任何一个层次上的观点都是对其下一个层次观点的总结。从横向来看,多个观点共同组成一个逻辑推断式,并被并列组织在一起。从思维方式来看,大脑会自动将信息归到金字塔结构的不同分组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也就是说,大脑会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任何事物组织在一起。而所谓的“共性”指的是具有某种类似的共同点或所处的位置比较接近。由于任何预先归到金字塔结构中的“观点组”更易于理解,因此写作的结构也必须是金字塔结构才能被读者理解。因此,任何书面文书都应有意地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
不仅读者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局限性,就连写作者在弄清自已思想的过程中也同样具有局限性。对普通人而言,一次能够理解的观点或概念的数量有限,不能超过7个。通过金字塔结构,可以让读者容易地了解以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思想,也就是先从金字塔的最顶部的观点开始,沿各个分支向下展开。一般而言,写作者会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性的表述。但是,所表述的主要观点将使读者对写作者的表述产生某种疑问,而主要观点的下一个层次的观点将对此问题作出回答。通过不断地进行疑问-回答式的对话,读者就可以了解文章中的所有思想观点。对文章所表述的观点作出的疑问-回答式反应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没有国籍和民族的差别。读者最容易对金字塔结构作出反应,因此需要将希望表达的思想组织成简单的金字塔结构。
人类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只有以某种方式将思想表达出来(说出来或者写下来),我们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已的思想。这也说明了写作者为何要强迫自己将思想组织成金字塔结构的理由。金字塔结构有助于写出条理清楚、意义明确的句子。也就是说,人们要弄清自己的思想也需要用到金字塔结构。
写作时有时会搞不清楚按什么顺序组织思想,就会使读者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该书认为,应该“自上而下地组织思想”,而且,写作者控制表达思想的顺序是做到写作清晰的第一要件。作为写作的人,最清晰的思想表达顺序就是先提出一个总结性的观点,然后,再提出具体的观点来解释上述总结性的观点。由于读者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启动自组织行为,因此有必要事先为读者设置一个文章的组织结构,由于这个组织结构具有较强的逻辑关系,从而避免了由于读者的自组织行为而误解了文章的本意。
假如从一开始不告诉读者这种逻辑关系,而让读者逐句了解意思,那么势必就会让读者觉得文章支离破碎,会自动根据各个句子的共同点而进行归纳和组合,以便于理解和记忆。但是这种归纳的一个不利之处在于读者的知识结构千差万别,从而可能会偏离写作者本人的本意,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读者在摄入信息时,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将所摄入信息联系起来的结构,为了保证读者找到的结构就是写作者希望他们采纳的结构,写作者本人就得提前把这种结构告诉他们,这样他们就知道要寻找哪一个共同点。否则,读者很可能会发现某种非你所愿的逻辑关系,甚至还可能根本发现不了任何逻辑关系,这样既浪费你的时间,也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
其次,无论读者的智商有多高,,他们可利用的思维能力都有限,一部分思维能力用于识别和解读所读到的词语,另一部分用于找出各种观点之间的关系,剩下的思维能力则用于理解所表述观点的涵义。因此,有必要通过最有效的办法表达写作者的思想,减少读者用在前项活动上的时间,从而使读者能够用最少的脑力来理解写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相反,如果读者必须不断地从下文寻找某种联系,那么这种思想的表述顺序就是不适当的,大多数读者也会对不断地寻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感到厌烦。
说了那么多,让我们也用金字塔原理来演绎《金字塔原理》吧。
表达的逻辑图三、构思文章结构的要点
构思文章结构的要点在于要遵循从上到下组织思想的原则,这是因为任何文章须面对是读者,出于从读者更加便于理解的角度考虑,表述的过程要从上而下地展开。当写作者面对的是分散和零星的材料时,必须要经过一个归类和提炼的过程,但这个归纳过程是自下而上的,逐步向上升级,然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因此,材料归纳的过程和文章表述的顺序正好相反。
其次,之所以能把句子组织在一起,是因为这些句子之间存在逻辑关系,并共同解释或支持其组成的章节所要表述的某一思想。而这一思想也正是对这些句子所表述的意思的概括和总结。文章的组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不断地对思想进行归类和概括,直到没有可与之关联的观点可以继续概括为止。也就是说,每一篇文章必定只支持一个中心思想,即概括了下属的各组的观点。在一个总的思想下,越往下越具体越详细。
思考的逻辑图四、安排文章思想的规则
1、文章结构中任一层次上的观点都必须是对其下一层次观点的概括。相对于较低层次的观点,被概括出来的上一层观点就成了新观点。如段落的主题、章节的主题。
2、每一组中的观点都必须属于同一范畴。如果希望将某一组观点的抽象程度提高一个层次,这一组的观点必须在逻辑上具有共同点。反过来说,在具体的材料归类时,就应该按照是否具有共同特点这一特征要求,将材料归于同一组之中。而所谓的共同特点就是是否属于同一范畴。因此,检查同一组的观点是否属于同一范畴,只要看能否用一个复数名词表示该组的所有观点(包容于某一个概念之中),
3、每一组观点都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要有充分的理由支持,为什么第二个观点放在第二位,而不是放在第一位或第三位,是如何安排这顺序的。组织思想有四种可能的逻辑关系,这也是大脑可用于组织思想仅有的四种顺序
A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这是一种论证顺序
B 时间顺序(第一、第二、第三),这是一种因果关系顺序;
C 是结构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这是一种结构性布局的顺序;
D 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这是一种按重要性排列的顺序。
解决问题逻辑图五、写文章的关键
写文章的关键在于在写作之前先将你的观点放入金字塔结构,并根据以上规则进行检验,如果不符合上述规则,那么说明你的思维存在问题,或者你的思想还没有得到充分完善,或者你组织思想的方式不能立刻使读者理解你表达的信息。不仅写文章的关键在于此,修改文章的关键也在于此。
演示逻辑图��乐读创业社,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