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朋友推荐了简书,说你可以去投投稿,文笔流畅有点内涵就可以上首页。于是就注册了个号,在这里蹲守几天。稿子也投了几篇,被拒了几次之后终于过了。
简书这类平台确实非常适合我们这些现代年轻人的诉求,不管是心理需求还是工作生活需要。但是我看了几天首页热门,观察了一些作者,也发现了现在写文章所存在的问题,在这里列举几项,与大家共勉。
一。应试教育给我们写文章所带来的危害
开笔就谈应试教育,是不是有点太严肃了呢?其实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的确是方方面面的,我们从小就是这么被塑造成的,基于家庭与学校的合力。可惜的是,我们所接受的是所谓的“应试教育”。给我们烙上了“应试”的心态。我们今天的那些惯性思维,那些功利思想,那些看起来与学校毫无关系的理念,其实都可以追溯出一个源。
此处单讲教育对于我们写文章的影响。所幸这一点虽然不容易察觉,但是可以由我们自己改变,所以才有说出来的必要。应试下的写文章称为“作文”,即规定一个主题,限定时间写出来。它对我们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将效率观念强加在写作上
原本文章的好坏与写作快慢并没有什么关系,许多伟大作家写一本书花了几十年。但是今天的人们,为了应付考试,我们不得不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写出尽量好的文章。考试时间非常紧迫,很多学生最后能把文章顺利收尾已经不错。这是我们为了考试而形成的写作习惯。
当我们不需要考试的时候,我们仍然很自然地将“写得快”作为一种夸耀的资本。小时候的许多功利宣传助长了这一点,所以我们都会羡慕王勃的一咏成篇,羡慕曹植的七步成诗,羡慕袁虎的倚马可待。“神童”宣传充斥着我们的童年,于是我们都以为写得快第一,写得好第二,最好是写得又快又好。
然而“多快好省”并不适用于作文章。文学是一门艺术。艺术家创作绘画或雕塑,往往都是精雕细琢,都是手工活儿。写文章也是一门手工艺,它传承的不是文字或写作技巧,而是一颗匠心和一种精神。
②对于修改文章的错误认识
应试教育并不培养,确切地说,是不鼓励我们写完文章之后进行修改。考试时间那么短,最后能完篇已算不错,大多数时候也只不过是草草收尾,何来时间修改。即使有时间,也不过就是改改错别字、标点符号和病句。
长此以往,我们误以为改文章就是改错别字、标点和病句。其实许多作家灵感来的时候,写文章也是极快的,即便他们手写,也不至于一篇文章写几年。但是他们大多奉行“快写慢改”的准则,往往一本小说写一年,改四年,所以五年成一书。就我自己的经验讲,很多时候也会写完就急着发出去与人分享,但是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发出去再看时,总会觉得还有些问题没有讲清楚,还有些精彩的话没有写进去,还有一些地方没能表达到位。我们称之为写作者的强迫症,然而治愈它的办法,其实就是耐心地把文章多修改几遍,多修改几天。
那些在全国获得大奖的好文美文,即便只有一两千字,作者都是花了一年两年的功夫去写它,所以句句精彩,字字凝练。你与大作家的差距在哪里?说到这里,应该也就明白了。
③对于范文的错误理解
网络平台的作者在他们刚刚进入的时候,都有一些被拒稿的经验,尤其是在简书。之后他们就会开始总结经验,总结经验的方法往往是看看别人是怎么上首页的。找了几篇首页文章看看,了解一下感觉和主题,于是重新执笔,按着别人的那种感觉走,于是就成功了。
这些所谓的速成经验被广泛地当作“成功学”来宣传,于是一个平台里的文章,辨识度越来越低,大家越来越相近。其实我们沿用的就是学生时代“看范文写作文”的思想。直到现在,各种《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籍还是满天飞,我们就是从看这类书的时候开始,学会了一种“机智的抄袭”。
其实会写好文章的人非常多,但不是谁都能写出个性来。莫言之所以能拿诺贝尔奖,因为他的文字极具个性,三毛为什么风靡华人圈,因为她的文字极具个性,张爱玲为什么近百年来无人能够超越,因为她的文字极具个性。什么是个性呢?就是一看文章就知道作者是谁。“一招鲜吃遍天”,关键就在一个“鲜”字。
许多人都知道,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非常困难,这是当然的。但这是每一个写作者的使命和追求。可是现在很多人的努力却是去趋同并满足于此,那么就无异于南辕北辙了。
④多写就能提高吗?
其实写作跟我们做任何事一样,并非简单重复就会熟能生巧。关键在于我们对于“提高自己写作能力”这个问题投入了多少思考。就像谈感情,不是说谈多几个对象就可以找到真爱。写作也这样。
当然,很多作者一天一文也无可厚非。大家都是典型的话痨,话多写出来有人关注点赞心里开心最终还有可能成为签约作者引人关注。这是好事情,可以愉悦自己也可以愉悦读者。但是我们必须把问题区别开来对待,写得多不等于爱文字,写故事不等于爱文学。爱文字与爱文学需要一种将文字当作作品去雕刻的虔诚心态。我们讲究文章天然,涉笔成趣,无斧凿之迹。但无斧凿不代表不雕凿,而是雕刻出天然。
二。玩转简书的奥秘
许多人在简书写文字,都是冲着“首页投稿”去的。但是,很多人可能没有留意到,在“首页投稿”的专题介绍里有一句话——玩转简书第一步。这句话其实不是广告,而是一句提醒。玩转简书要遵循一个规律,即“大众——小众”。首页只是第一步,玩简书终究要走向小众圈子里,“首页投稿”不过是一块金字招牌,是新手们的驿站,主要是为了吸引流量。
当然,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关注的强烈愿望,很多经验丰富的作者也都分享了一些心得。我玩简书不过几天,用自己的几篇不同类型的稿子试探出了一些规律,在此逐条列举,希望能对初来者有用。
①简书首页一般只接受两种文章,一种是鸡汤文、一种是干货文。鸡汤文一般需要有励志或引人共鸣的作用,讲讲道理打打脸之类。干货文一般内容比较实用,有时间可以看一下。
②有用的文章不一定是好文章,好文章一定好看,但不一定实用。首页投稿只要好用好看的文章。至于你一篇抒情散文写得再优美,妙笔生花,也是上不了首页的。
③内容太硬的,过于学术化的,普通读者阅读门槛高难度大,连编辑都看不懂的文章肯定是进不了的。
④单纯评论时政经济热点话题的文章,是上不了首页的。一般讲热点最好有一定的励志作用,向鸡汤文靠拢。例如之前有关科比和朴槿惠的文章属于这个类型。
⑤诗歌等纯文学能上首页吗?答案是可以。首页偶尔会出现一些“三行诗”之类的作品。但不要以为首页鼓励一切诗歌,你要知道那些“三行诗”是一种变相的鸡汤,它的特点是简短易读,能引起共鸣。
⑥审稿时间的问题。一般明显符合要求的文章都是秒过,我看了一些经验贴,基本能上榜的都是。而如果你投了稿后15分钟以上还没消息,基本就是拒稿了,除非你是半夜投的。
⑦拒稿都会发给你一篇文章的链接,传说中的“最全拒稿理由”。这篇文章不必看。越看你越没信心,最后几乎要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必要继续写文章了。第⑥点说了,能上的稿子都是秒过,秒过的稿子,编辑怎么可能给你查标点和错别字?其实排版、标点、别字、文笔、形式全都不是拒稿原因,编辑只看主题。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再补充五点:。
①关于鸡汤文和干货文。其实鸡汤文本身价值不高,制作也简单,有点人生经验的人都会写鸡汤。而干货毕竟都有点技术含量,可操作性强,给你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启示。但是很多签约作者都是“任务在身”,干货文不可能每天产一篇,所以必须以鸡汤文充数。
②什么文章最容易上首页?除了干货以外,内容涉及青春、职场、感情、影视、童年记忆、生活品质等的文章最容易通过审核。
③不必太关注首页投稿,如果你偶然间写出来的一篇文章确实符合大众口味,可以去投。但不需要以此为目的。不进首页不必气馁,简书里有很多圈子很多小的分支专题,去投投它们,也许更能够找到知音。这就是我一开始谈玩简书一段时间要往“小众”的方向发展,不要永远执迷于首页的原因,首页往往耗费你时间。
④编辑不重视你的硬实力,你就可以懈怠吗?不行。你写文章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跟广大读者交流,而不是跟编辑交流,所以你的文章即使过了编辑的法眼,还要经过群众的检验。好的文笔、好的排版、好的创意、没有错别字错标点,这些编辑不会给你加多少分,但体现你的严谨与实力,是你展示给所有读者的形象。另外,投稿的时候最好把精彩的句子加粗,这一点既方便编辑也方便读者。
⑤签约作者是不是好的学习榜样?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你必须认清一点,你要学习的是他们的坚持而不是文笔。简书签的不是作者的文采,而是他们的人气。而一般地讲,坚持得久写得多文章内容达到一定质量,就能换来相应的人气。
这篇文章是聊“回到写作的原始时代”的,但为什么要结合简书这个平台谈?因为我在看一些文章的评论,和一些被拒稿的朋友写的体会时,发现了平台所产生的一些误导作用。我们接受的各种信息影响了我们对于写作本身的看法,有一句被说烂了的话“勿忘初心”,很多领域在过分喧闹之后都会回归本真,今天我们的写作,也应该慢下来,回到它最淳朴的状态了。
图片源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