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和季羡林大师说是

我和季羡林大师说是

作者: 高尚笑 | 来源:发表于2023-03-28 17:36 被阅读0次

              尚    笑

        我敬仰季羡林大师,并且是由衷的。敬仰他的学识,敬仰他的做人。尽管如此,自偶读了他的散文《登庐山》后,欲罢不能就想说上几句。

        季老游庐山,被庐山的苍松翠柏,以及压山欲倒的气势所折服,因此,也有了《登庐山》的短文。由于大师亲临山境,感悟颇深,所以,对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了自己的看法,即“我只觉得,苏东坡没有骚着痒处,没有真正抓住庐山的神韵,没有抓住庐山的灵魂,空留下这一首传颂古今的名篇”(见季羡林文集四P111页),因而也并附诗一首:

近浓远淡绿重重,

峰横岭斜青蒙蒙,

识得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自谓抓住了庐山的精神,抓住了庐山的灵魂。庐山有灵,不知以为然否?”(P114页)

        季老对于苏东坡名篇的评论,我想这只是众多评论中的一种,但不管哪种评论,都不能说错,那是因为,对于这首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理解和感悟。

  一、感悟上的差别                当观察同一物体,由于我们每个人观测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导致感官上的差别;同时,感悟也受当时的心情影响。苏东坡侧重的是岭和峰,因此,得出“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结论。而季老在苍松翠柏层峦叠嶂峰岭中,首先让他沉浸在了片片“浓绿”之中,岭峰对他来说,并不能触动其内心的灵魂,因此,也就有了“痒处、神韵、灵魂”之说。从他的附诗中也可以看出,不是“绿重重”就是“青蒙蒙”。

二、认知上的差别 

      同一物体,由于个人认识能力上的差别,再加上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其认识的结果肯定就不一样。有人看山是山,有人看山不是山;有人看山是画,有人看山像马,等等。

        由以上两点,所以对季老的评论,本人有几点看法。

        单从诗的本意上说,苏东坡的诗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他所表现的是,从不同的角度,以及远近的距离,所观察到的庐山峰岭高低的变幻,其表现手法既直观又合理。全诗尽管都以说理的形式出现,但最有内涵的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庐山的与众不同,再加上不同的人对庐山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庐山到底是什么样的本来面目,我们一时很难说清;为什么呢?诗人最后给出我们答案,“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个人相对于大山来说,我们是渺小的,而我们又置身于其中,不但视界受到了限制,有时,甚至连东南西北也辨不清,想一想我们曾经的生活经历,自己又有多少事,是真正能够看得清辩得明的。

        相对于季老的诗,由于绿首先浸入他的视线,所以,无论时间地点如何变幻,浓绿的苍松翠柏,就会一直牵动着他的浮想思维。因此,“绿重重”“青蒙蒙”,才是他眼中庐山的灵魂。对于这一感悟切入点,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在季老的诗中,在用词的准确性上,还是值得商榷的。

        比如“峰横、岭斜”如何理解?

        峰,一般来说都是直立或高大的,怎么会有横的情况?如果峰是横的,那就不是“峰”了;如果“横”是看到的意思,似乎用“峰迭、峰列、峰矗、峰削是不是更贴切些?苏东坡的诗中虽然也含有“横”,但他的横是“横看”的意思。

        岭,一般来说,山与山之间、或山峰与山峰之间才叫岭,如果一座山,没有连绵起伏的山脉,就不会出现岭。一连串层层叠叠山山岭岭的曲线,怎能用一个“斜”可替代,在此,如果把“岭斜”强行凑在一起,不知有没有没问题,但不知为什么,这样用总是感觉有点别扭。

        从直觉上,季老的峰横、斜岭、近浓、远淡,都是想表达峰或岭上都是青蒙蒙绿重重的,如果这样,还不如用“峰重岭迭”更合适。            总之,苏东坡与季老的诗,都是出于个人的感悟而形成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再过深去探讨,如再探讨下去,有人又会说我抬杠了。以上所言,均属个人陋见,以俟同聊。

        说起庐山,这又使我们想起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想,世上写庐山的诗一定不少,而写庐山瀑布的诗也大有人在,其中,苏东坡一人就写过五首。但是,能真正达到体现庐山瀑布景致意境却不多。本来苏东坡的庐山《题西林壁》就够牛的,但它在庐山瀑布面前也只能俯首称臣。宋诗之所以逊色于唐诗,是因为宋诗大多以说理为主,而缺乏一定的意境,或说意境不够。

        没有意境的诗,也就离诗太远了。      2023.03.29

相关文章

  • 2018读完的书

    《读书与做人》季羡林 今年看的第一本书,主要是学习了如何读书,与其说是读书,不如说是如何学习一门语言,季羡林大师教...

  • 孤独大师季羡林

    孤独大师季羡林 最近阅读了一些大师季羡林自传体类的文学作品,除却对其学术造诣和追求真理精神的仰止,对其9...

  • 宗教或信仰都是人类精神的麻醉剂

    读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关于宗教的书《季羡林谈佛》,在书的代序“我和佛教研究”中说:“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教也...

  • 大师季羡林(二)

    平淡与神奇 在一般人看来,季羡林过于平淡无奇,不论是学术人生还是散文创作都是如此。于是,谈起季羡林,人们总会拿...

  • 大师季羡林(三)

    理性与诗意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专家学者,季羡林散文属于学者散文。但与一般意义上过于重视知识,特别是将知识进行罗...

  • 大师季羡林(一)

    生于1911年的季羡林,将近一百岁的高龄,见证了中国近代史,跨过了晚清,北洋,民国,新中国。 他从年轻时开始...

  • 读季羡林大师的《人生的境界》(1)

    读季羡林大师的《人生的境界》(1) 季羡林大师的一套书(四册,分别是《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园花寂寞红》、《赋得良...

  • 读《季羡林谈人生》

    《季羡林谈人生》,本书的作者是季羡林大师,季羡林(1911.8.6-)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 季羡林写照

    读季羡林有感 季羡林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季羡林求学早年曾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

  • 逻辑

    季羡林是研究梵文、吐火罗文、佛学的……是囯学大师。 如果不这样说,换成:季羡林是当代囯学大师,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精...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和季羡林大师说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kx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