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上学的时候,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使用发散性思维来解决困难的问题,特别是数学。
那么发散性思维到底是什么?
既然是解决难题的,那么顺着这条线索来思考,发散思维就应该是寻找有关联的,更简单的问题来回答,以便于启发解决难题的方向。
“启发”这个词很有意思,它指的是协助寻找各种难题的恰当答案的简单过程,虽然找到的答案常常并不完美。如何不完美?当人们按照要求对可能性做出判断时,他们实际上是对其他的事情作出了判断,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可能性判断的任务。
因此,在遇到难题的时候,如果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关且容易回答的启发性问题的答案,人们通常会采用这个替代性做法,采用替代问题的答案。
也就是说,如果你无法解决某个问题,就去解决另外一个简单点的问题,找寻它,解决它。
举个例子,我在工作中偶尔会遇到信息传输不畅的问题,简单点说就是产品在机器上制备完毕以后,其制备的信息需要传输到电脑的数据处理系统中,偶尔会发生数据传输不到位的情况,通常是数据传输不完全。因为制备产品的机器有很多,每一台都会在制备完毕后,自动传输。电脑数据传输不完整,就说明有的机器数据传输不能,或延迟。
遇到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再次传输吗?是个方法,却不能解决问题;打开电脑终端程序,看机器代码是否完成传输吗?我们不是专业的机器工程师,这么复杂的代码中,我们仅仅从丁点现象推断出有可能是那几台机器没有传输数据。
难题摆在那里,工程师过来起码也要几天。这种情况发生了就需要马上解决,在重度依赖机器的时期,数据就是一切。那么我们怎么通过发散思维来解决呢?
我们简单地认为,数据传输和数据线有关,特别是水晶头的接触是否良好有关。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能迅速处理的并立即得到答案的方案。于是我们转换思维,检查了数据线、水晶头、集线器的连接程度。然后发现有用,数据还是完整传输过来了。于是,形成了经验,以后再遇到就如法炮制。
这个难题并不能仅靠这种简单的方法解决,实际情况在工程师来了以后也表明,数据线、水晶头即使换成新的,数据传输发生不完整的情况里,只有一小部分是和物理部件接触有关,而其他原因在于数据传输过程中,终端、网盘、数据传输程序反应性等好多因素有关,而我们仅仅是使用这些东西的客户,并不能从专业角度来解决问题。
如此看来,虽不能说是“瞎猫碰到死耗子”这种运气成分,却也只能运用一些身边的,有关联的,更为简单的问题答案来替代解决难题。前提是,问题解决必须快,不能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