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英文头马演讲俱乐部的创始会员,和小伙伴们齐肩挽手一起走过了两年多的头马时光,其中的点滴如晨曦下的露珠,微不足道,但是道起来无不情怀满满,讨论时的激扬,大笑时的欢畅,还有等候上台时的那一刻心缩心放……
虽然我的人生挺长,中文演讲经验有几火车,但是在头马人眼里,没有历史,只有现在,我也自觉将所有的过往清零,当自己是个新人,把箱子底儿的发了霉的小梦想也拿出来洗洗,刷刷,晒晒。
第一步,从CC开始。
(温馨提示:以下文章会出现中英文交替混杂使用,主要是为了方便表达,感谢理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49397/efe21121709bdfc9.jpg)
CC项目是我在头马做的第一个项目,这个系列是指导演讲者通过完成十个演讲来训练沟通能力,这些技巧包括如何破冰、如何组织稿件、如何直达重点、如何表现肢体语言、如何掌控语音语调、如何巧用视觉辅助工具、如何进行有力的劝说,以及最后一个,如何激励你的听众。
我其实做到CC5左右就中断了,2017年7月开始,接下来的那一年时间因为照顾病重的母亲一直未能参加头马活动,送走母亲后,心痛难忍,长期失眠,为了解决这种状态,我让自己像小白鼠踩车轮一样疯狂转起来,包括返回头马继续我的CC。那些日子,反正睡不着,那就做CC吧,有一个月就做了3个演讲,终于在今年初完成,获得一张银光闪闪的从美国寄来的证书。
头马演讲基本是自由命题,这格外让人欣喜。我的曾经,经常为命题作文提笔乃至高呼,自己想说的话在心里盘桓许久都无出口,然后就烂尾了。而这些很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值得留下的思索,应该要停下脚步,歪着头,望着夕阳,好好地想,写出来,甚至还说出来给人听,与世界分享,让听众受益,这是头马的意义所在,sharing valuable ideas。
好的演讲,每一篇都会像个严谨的说理小论文essay, 经得起推敲也耐得住追问,回味无穷,甚至能让人三思。
梳理一下,我的大部分CC英文演讲,成型都基本会遵循一个逻辑过程,简单来说是五个步骤,从inspiration 到 notes 到research 到journal到essay,最后是做PPT。
第一阶段,是inspiration,捕捉灵感。
身边的零碎瞬间都会激发出我的灵感,一条新闻、一幅图、一次遭遇或者一场对话,都如同电光火石,就想一探究竟,这是我很多演讲的起源。比如我刚参加头马时,颇有一些谨慎,一边仔细聆听和研究整个架构和程序,一边上网去寻找各种资料,中文的和英文的,去了解摸透。
我一直在思考头马这个公益模式为什么能吸引全球这么多人加入。其中之一就是点评部分设计非常巧妙,真的是很有价值。就个人体验而言,过去的日子里似乎很少有人去点评我的演讲,一般都说好,全是一个夸。
在头马,一帮不知根不知底的点评师指手画脚,告诉我这里要改进那里要提高,有点扎耳,但仔细掂量,说得挺在理,于是很开心被如此专心致志地关注和分析,释怀甚至期待。我想,可以就此做一个演讲《the Value of Disagreement》,于是在便签本上写这个题目,开始思考如何去成就这个演讲。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49397/36223672867ae1ed.jpg)
另外一篇演讲《From Share to 晒,the invention of Cyber Language》,是在微信朋友圈经常看到大家说“晒晒我的照片……”之类的话,我觉得网络语言的衍生力量非常强悍,新词层出不穷,这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值得去研究。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49397/8a564027862578c2.jpg)
演讲 《who can protect our personal data? 》的起源,是因为我对百度以及李彦宏感到无法忍受,每次打开百度,各种有针对性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傻子都知道自己的隐私被利用甚至出卖。李彦宏甚至公开说,“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我决定在头马要表达出我的意见,也许无济于事,也许无人关心,可是我要说。
第二阶段,notes ,记录思路。
演讲主题出来后,我会隔三差五地在一张草稿纸上随手记下几个词或者几句话,用来提醒自己,想着手分析的几个点或者几个层面。
一个点子出来,我经常也会放几天乃至十几天,用以构思整体结构,想好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是一个brainstorming过程,一些想法要学会随手记,否则就会突然闪飞。
有一次,我在和人谈话,谈话时,突然想起来演讲需要提及一个方面,可是中断谈话不礼貌,等谈完,我也彻底忘记了刚才那一刹那的想法了。
Notes, 经常是非常零碎的,比如《From Share to 晒,the invention of Cyber Language》这篇演讲,我会记下“more cases, trace the rules, fi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invention”, 提醒自己要寻找更多的例子,找到其中的规律,发现更多这种语言衍生的特点,这样下一步的研究就会有方向。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49397/335ac78abdad47fa.jpg)
《who can protect our personal data? 》这篇演讲的notes就是“ Baidu, Robin Li, how leak, why, the way of facebook and twitter, and how to protect, rule of law ? ” 提醒自己要从这几方面去做研究。Notes做得可少可多,想好的点子,甚至可以写下提纲和段落主旨,出一个基本雏形。
第三阶段, research 研究调查阶段。
这个阶段是翻阅和查找资料,寻找证据证明我的观点,让论证过程完整而富有逻辑。
这个过程是比较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你能获取大量的知识和观点,很扎实很干货,对个体知识面是个极大的拓展。我甚至会去购买书籍,比如 《Free Trade and Hainan Free Trade Port 》这篇演讲,就花了几百大洋,买了好几本关于自由贸易的英文书籍,去了解自由贸易的起源和现状,虽然我拥有经济学的学位,但是时间久了,也忘得差不多了,需要温故知新。
因为有这个过程,一篇小演讲能花上两个月的时间去准备,但是因为有方向,所以在查找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收获满怀的喜悦感,甚至还可能催生其他的演讲点子。Research的过程中,大脑不断梳理不断筛选各种信息,等到接近尾声,演讲的构架就基本上可以有一个轮廓出来了。
这个时候就进入了journal阶段。
第四阶段,Journal阶段,撰写初稿。
为什么用journal,因为还是草稿,不严谨,很可能是散开式的写作方式,这个时候的写作可以不考虑长短,不考虑时间,不考虑演讲效果,先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所有的情况都分析到,搜到的案例这个时候都用上,查到的数据一个都不删掉。
这个时候的写作,字数可能会非常多,比如7分钟的演讲,只需要1200字左右,可是journal你可能弄出个4000字,而且还非常凌乱,逻辑甚至有断气的时候,过渡也不自然,开头平平,结尾也啰嗦。这些都没关系,这个阶段考虑到的是,想到任何有关的都不能少,全部要想全,防止逻辑推理有漏洞。
第五阶段,精炼塑形,essay阶段。
Essay,我早年在英国读书时是无法躲过的作业,一门理论课至少要交两篇essay吧,大家俗称小论文,就是小型的论文,但是要素一点都不能少,就是比dissertation身形更为娇小罢了,字数几千字即可,观点更具化更微观。
头马的演讲稿,可能不需要那么严谨,比如我常常会为了省时间不提及或者标注出处,但是在journal里面我会保留。不过如果是在正式场合,那还是需要标注出出处和数据来源的。
精炼阶段就要提前想好演讲要求是什么,演讲时间是多少,然后就开始做删减、提炼和设计。这个时候是比较痛苦的,给文章做减法,常常会觉得不舍得,或者是觉得因此而说理不充分。
这个阶段还要考虑设计演讲效果,比如过渡时是否需要设问或者反问,结尾和开头要做特别设计,是否引用名言,是否注意要口号式的押韵句子等等。在这个阶段,演讲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脑子中要不断生动演绎可能会出现的效果,一心要考虑是否可以全程engage你的听众。
但这也是比较快乐的阶段,因为逐渐看到一篇演讲像雕塑一样在你的手中逐渐成形,并且期待着会有好的演讲效果。
Essay阶段结束后,其实还有一个做PPT的阶段,选择模板开始进行设计,还要选择好的图片甚至包括动图,增加演讲效果。
当然上述过程,只是我个人的习惯和研究方法,同时也不是我所有演讲都这么做,个人故事类的演讲就不需要,直接想着如何把故事说好就可以了,比如我做过的《Jumping out of the Comfort Zone》。
![](https://img.haomeiwen.com/i18249397/e666dbb028a66b59.jpg)
写着写着,又到3千字了,我经常反省自己在头马做演讲有超时的毛病,在简书写作,我也常提醒自己不可写得过长,因为除非是情爱小说,其他题材,现代人没有耐心读完。
我仿佛看见时间官又举起了红牌,好吧,这次就写到这里吧。
下次再聊,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