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清泽
初遇《人间词话》这本书时,便感叹道,这是拿“人间”所有的词话要来品评一番吗,范围会不会大?后来翻开书才知道,王国维,字人间。希望读到这里的读者和我一样解开这个疑问了。在没有读这本书的时候,如果仔细回想,大概在《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题里都熟悉过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了。最熟悉甚至能背诵的莫过于“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我是前几年在人民日报上发现了一篇分析王词的文章,那首词依稀还记得下阙“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如此伤情而凄凉的词句……
其实,好多书单里也推荐了《人间词话》,这并不是仅仅热爱诗词的人要读的书,而是值得所有人读的好书,没有古语的晦涩难懂,没有长篇大论,非常简洁,看似王国维在评论诗词,细细读来,何尝不是在谈写作、谈人生呢?
▶▶01“人各有能各有不能”,所以了解自己是根本
在谈论诗词时,很多人善于模仿大家的作品。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创者难工、因者难巧,人各有能各有不能”所以有的人擅长作诗,比自己的词做的好。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可是却要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去弄明白。因为好多人都不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精通什么,喜欢什么,是什么样的性格,想到得到什么。没有谁静下来来仔细思考过。迷茫中匆匆过去了大半生,等到明白这些大道理的时候,妄自感叹,为时已晚。其实,从明白的那一刻去做起,多晚都不算晚,因为已经开始。
▶▶02“其所见者真,其所知者深”
在书中,谈到大家的词总是“沁人心脾”让人印象深刻。我们读一本书,一篇文章,也是发现大家大手笔真的是不一样哎。原因是什么呢,王国维认为“其所见者真,其所知者深”。
大作家求“真”,这个真是真实事情、情况的简单描摹吗?错,这个真,是态度真诚,用心、自然等不虚伪,不矫情。
易经里说“修辞立其诚”与真,有异曲同工之妙。意思差不多。而古诗中最体现“真”的就是陶渊明。那个时代,大家做出诗了都要粉饰一番,讲究一下,靠“思力”做诗,而陶渊明靠“感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那个朝代没有几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而陶渊明就是直接表达,非常简朴,直白。
能做到这一点的,纳兰容若的词也有此特点。书中说他“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书中还提到了一些淫词鄙词等,诸如“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等淫词,然而读来仍觉得亲切动人,并不被视为淫鄙之词,“以其真也。”
▶▶03“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诗人对宇宙人生,应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光是诗人,连普通人也是这样。
沉浸于其中,才能熟悉它,然后参透个中道理,才能写之,出乎其外,站在另一个角度观察它,才能看得清楚,看得明白,才有不同的领悟。还要做到能入能出。
记得陆游教他儿子做诗说“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意思,不是沉浸于写诗,而是在观察感悟上做足功夫。就像鲁迅说的“无诗转为读书忙”,写不出来的时候,就大量阅读。写作就是这样的。恰恰只钻研写作不行,需要有观察的功力、需要了解其他很多行业,才能写得真,写得细致。
▶▶04“人生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是王先生非常自赏的一则。当然概括得无比精确。我是这样理解的,第一步是确定目标,所谓“望尽天涯路”,第二步付出艰辛的劳动,不管憔悴也好,人消瘦也好,终究是为了梦想不后悔,第三步就是经过艰辛的实践,千百度的追寻,终于在“灯火阑珊处”出现了。最终目标达成。
我们好多人做事情,大概是在第二步的时候,就放弃了,很难走到第三步,甚至没有蓦然回首的机会。所以,要确定了一件事情不如熟记这三种境界,走到最后,获得成功。
结语:书中还有很多精辟见解,比如“隔”与“不隔”,比如词的优美、宏壮,比如气象等,需要书友自己去品读体会,书中列举的很多词,都是特别精选的,值得一背,偶尔在清晨记住一首,仿佛收获了一串珍珠,眼前一亮的感觉,很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