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青春怎么过都是浪费,那我要把它浪费在喜欢的事情上。
由于情况特殊,我在QQ上采访了辩论队的一位学长。将准备好的问题一一列举拍照发给他,中午打开手机看到他的回复吓一跳,四十多条语音信息,并且非常细心地将问题标上序号分隔开来。
我有些惭愧,学校杂志社一周前就分派了写稿的任务,而我拖了整整一周迟迟未动笔,甚至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采访何学长,一番折腾下来,在学长的回复中能真切感受到他对“辩论”的认真和热爱。
“我看你的问题问得很精明,都不是单向型的,全是连环型的一个套着一个,我感觉你去打辩论可能会更合适,尤其是打三辩。”
何学长以幽默地夸奖我的方式开始了对问题的回答。听完这句我忍不住笑了笑,权当学长在夸我,如果当面采访的话,这句话定能取到活跃气氛的作用。有几个朋友和我说过,第一次见我觉得我是一个“会害羞、羞怯的小姑娘”,真的挺难想象自己站在辩论场上唇枪舌剑的样子,或许,或许那样的人会像一个勇敢的战士,无所畏惧。
只是为了证明自己
“我是体育出身的”何学长坦言,一提起学体育专业的话题,大部分人下意识地会判断这个人文化不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你数学体育老师教的吧”就连调侃学科不好的帽子都扣到了体育的头上。何学长心里很不服气,加入了学校的辩论队,证明自己也是值得别人学习的,证明自己的性格和原则,这是最初的想法和动力。
你很难消灭一个下定决心专注地做某一件事情的人,你尽可能地打败他,打倒他,可就是消灭不了他,打辩论的旗杆就这样在何学长的心中树立起来,巍巍不倒。
刚接触辩论的新鲜感,反复练习思考推敲的结果被学长推翻的沮丧,第一次打辩论的兴奋和焦虑,何学长娓娓道来,如今站在大三的舞台上回首大一的经历,何学长语气中带着笑意“觉得以前的自己很幼稚”,喜欢辩论带给自己的兴奋和辩论赛场上的气势,最后并不在意输赢的结果,对辩论的喜爱指数也一点点上升。
对一件事爱得深沉
两年时间里大大小小的二十几场辩论赛,这一路下来,有泪有笑,有年少轻狂的怒气,也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更多的是在每一步中的收获与成长。谈到比赛中印象深刻的事件,何学长说是一次名为《韬光养晦》的辩论题,认真准备与投入,最后的结果却不尽人意,何学长的火爆脾气当即发作,事后认识到自己的不对。何学长告诉我,也正由此,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个人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
吃一堑,长一智,成长从来不是一种有人告诉你该如何有步骤地做的事情,而在自己慢慢走下的每一步中堆砌起来。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些事情需要活到老学到老。
在整个回复中,学长不经意地向我传达喜欢辩论。没有热爱就不会有动力去坚持,我只想把真心与赤诚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
“你会不会觉得辩论是浪费时间?”我写下这个问题时有些犹豫,觉得这样的问题没有深度。
学长的回答让我耳目一新。
“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辩论,辩论这样的事很费时,费脑力,如果你想从辩论中获得什么,抱着功利性去参加比赛却不喜欢,那可能就是浪费时间了,在我看来,辩论就是我的必修课,我的专业学习,没有人会觉得把时间花在专业学习上是浪费。”
我原本只是抱着喜欢和热爱的心态接近你,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却赋予我探寻世界需要的铠甲。
百度上对辩论的定义是: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共同的认识和意见。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何学长对辩论的看法和理解:n多个会撕逼的人通过舌尖碰触思想的火花再满足心灵的需求。
和辩论一样的生活态度
杂志社的学姐除了交代我采访何学长以及如何完稿之外,也提及他是一个长得很帅,生活态度也很帅的人。
我花了一点时间拜访了学长的空间,热爱家乡,热爱生活,感恩父母,不定期读过的书的晒图,在体育方面刻苦训练,暑假九寨沟地震奔赴前线做志愿者。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不一样吧。”心底有个声音在翻腾,“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我看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跳出学校和分数筑建的象牙塔,脚步只遵从内心。
如果说人是赤条条来到这个世上,善良、果敢、自信、成熟等那些气质都是后天习得,那么何学长十分充分地将对辩论的态度投放到日常生活中去。
哦不,是那些认真生活的态度在岁月中盘根错节地生长,我们才长成了一个大写的人。
有一种青春叫辩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