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来青岛工作,一对比发现原来工作的学校里,老师对孩子的方式还算更"科学"更温和一些。
以前我总觉得,不是声称要做关于爱与自由的教育吗,名声在圈子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却天天眼见着某些老师吹胡子瞪眼睛地吼孩子,跟在圈子里传说的很不相符,且鲜见对于教育知识、方法的培训或讨论,每周的例会也只是讨论些诸如能不能让孩子在走廊里跑、下午加餐还让不让孩子喝酸奶之类的问题。但至少最上层有真诚的发心,学校的理念是从孩子出发的,因而大部分老师们也会有尊重孩子,以孩子为本的意识,只是需要诸多关于儿童的知识和方法的学习,平日里情急之下就要用吼、压的方式来管理纪律了。整体的氛围,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弥漫着更多宽松自由的。
这种认识,是对比之后才产生的。
今天进了一个建在海边,校舍算得上"高端"的私立学校,才一上午,就感觉氛围一点也不能比,处处都是对着孩子疾言厉色的老师,特别是那些二十出头的女老师,以及看见老师就有些惶恐的小孩。我要去二年级某班把孩子们带到活动教室去上戏剧课,教室门口老师已经把队伍整好,一转身马上又瞪着眼睛转回来,厉声说,"我一转身就有人乱动是吗?***,回你的位置去!再让我看见谁乱动,给我等着!"孩子们垂下眼睛,寂静压抑,片刻,老师说完走了。然后他们恢复蹦蹦跳跳的自己,一路小小笑闹着。让七八岁的小孩子时刻保持安静,无异于让他们做木头人,他们本身就是爱蹦蹦跳跳,打打闹闹的,况且在课间一片嘈杂的教室外走廊上。并且,这样方式如何能让孩子有一点点自主意识呢?他们只会觉得有严厉的大人监督时就服从,服从,服从,因为不然就只能迎接喝骂了,没有人管的时候就没有规则意识了。
课堂上有孩子走神、互相说话打闹,外教批评某个孩子的时候,其他孩子纷纷嘲笑地说他是班里最差的孩子。无疑,老师没少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他。这样只能破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他只会想做更多的事来报复。
午饭前,在教学楼大厅里许多个班级在集合,有"领导"级别的老师在讲话,也是非常命令、威胁式的口吻。我想这里应该是自上而下都没有以孩子为本的意识的。
除了建在海边,校舍宽敞漂亮一些,展在橱窗里的几样学生艺术作品,我在这个校园里感受到的人文氛围,跟公立学校没有什么差别。家长们花巨额学费把孩子送到这样富丽堂皇的校舍里,孩子的人格、品质发展所需的培养与呵护依然是得不到。每天他们听到的都是他们该如何如何服从来自权利比自己大的人的命令,他们想了什么、做了什么又是不对了,等等之类的话,时时刻刻都让孩子觉得做自己是在犯错误。孩子们一直这样长大成人,难怪大部分人都在心里有深深的却又难以意识到、说清楚的羞耻感,这应该就是主要根源吧。
各种私立学校、商业机构,都打着培养孩子天性或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的旗号,以各类教育产品为工具,但执行教育产品的老师大多都是,孩子一动就大声吼。当着家长的面又是百般夸奖讨好孩子。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诚恳,实在是越来越罕见了。真正用心去体察、引导的老师在哪里呢?至少我见过的不多。
以前的小学生作文里常有老师如何温柔呵护他们的情节,不知是不是因为人类呵护弱者的天性,因为那时候大部分人家都很贫穷艰苦;而现在,特别是私立学校和价格不菲的培训机构,学生的家庭条件大都比老师优越很多,又顽皮,大概难以引起老师的怜爱情结吧。
平日里来送孩子上课的家长,也有很多习惯以命令的方式跟孩子说话,还有另一种,是无原则百依百顺的方式,孩子一哭一闹,马上就妥协。
习惯了被命令、呵斥的孩子,也会习惯于命令、呵斥别人,长大后这依然是一种无意识的习惯。
大部分大人,是"看不见"孩子真正的样子的。
社会的大氛围是这样,那么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应该是以后物质日益不再匮乏的社会所非常需要的职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