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金刚经》
在面临人生重大调整转折的当下,想了很多,想起过往的年月以及发生的事来,想与之有过联结的人,是怎样在各自命途的交集里留下烙印,他们有趣、愉悦、感伤、破碎、平和,时常使人在往后的日子里暗自感怀,明白无论好坏,他们丰富饱满了过去的岁月,不至使人显得空洞与苍白。
从心理感知与认同来讲,好像只有被需要才能觉察到自我的存在意义。我们习惯被家人,爱人,孩子,朋友,工作,社会需要,为之承担相应角色的责任义务,这能够带来自我心理满足,也使人深刻的感知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结。同时,被需要也是一种存在感,在双向关系里,不论关系角色怎么去定义,因了人的存在才对这段关系有了情感上的寄望。而人,不管其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你在其身上投入的真情实感,花费的时间成本,均是个人意志的表达与体现,它们都从心出发。抛却任何破坏双向关系稳定的因素不表,人是每个人寄生于世最大的挂碍所在,也是每个人的情绪价值所在,依据情绪感知,人才能感知人,才能与人相认,才能与人相亲,才能使人相离,凡此种种,皆是人在外向探寻时的感受回馈。但多数人基本只停留在这个阶段,把自我的快乐悲伤交托于他人,由他人支配自我的情绪与行为,所以往往在面对一段不确定的关系时,会表现出不安、期待、质疑、兴奋等诸多情绪感受,这当然是人在向外探寻时的正常情绪感受。只是这种患得患失的感觉,时常会使人难以自拔,深陷其中。
当你认识的人愈多,经历的事愈多,明白了人与人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且愿意就人的差异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你会降低对人的期待,这种差异的存在正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着力点,它使人相互吸引、附着、克制、忍耐,最终展现出来的便是真情实感。而还有部分人,正是因为看到人自身存在的缺陷,不再寄望外向探寻来确立自我,不断向内观望,诚实坦然的面对自己,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顿、失落、欲望、忧虑、喜悦等,并愿意与之展开对话,拥抱它们作为自我存在的一部分,而不陷入我执的执念中去。专注于眼前的一事一物,持续精进。如此,再与人相交,没有好坏善恶,一切都是本来面目,皆可泰然处之,也就没有过多情绪上的波动反复。
归根结底,多数人情绪上的反复无定,是因了内心的寂寞空虚,没有定力,也没有足够强大的内心,来面对或抵御往后要来的时日。寄望于外向探寻的人很难真正寻得内心的安定平和,不断向内观持续精进的人,或能习得一颗强大的内心,于是心内涌现出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