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写的东西都是基于自我观察的角度,这是个人成长的基本立足点。下面会有自我观察的方法。
至于知识,当前社会已经过度普及到甚至呈泛滥的态势了。若无对自身的深刻认识,过多的知识也许都会成为负担,对人有越来越多的限制。
汤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此处的“新”当然指的是精神面貌。这句话出自《大学》,开篇就说主要宗旨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如何在日更中保持不断进步地精神面貌,确实是个问题。因为知识可以时时新,而只有“精神”属于自己。此处的“精神”指我们的内在本质,它具有无穷的力量、无限的潜能,可以使我们看到事物的本质、是产生灵感的源泉。
当我们背离它,人就会显得不安、焦虑、迷茫、恐惧。我们保持和它接触的越来越多的过程,就是“明明德”。
此处可以借助“日更”来达到。
日更是简书给予的一个很好的挑战,而且有简钻的奖励——不论多少,我们正好可以借助来提升自己。
——因为要“日更”,要求我们每天坚持做;因为有人看,所以就要求有好的质量。除了挖空心思去找各种题材与材料,还要让自己的精神不断升华。
否则,再好的东西,天天千篇一律,看的人也会麻木,这是对己对人的不负责任。就像只在展示不同特效的科幻电影。观众的耐心会被磨没有。
自我观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每天遇到写作品的不安心情时,可以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然后开始观察这个“不安的心情”——它是自己内心的真实表达。
在我们注视它的过程中,它会表达出自己的愿望,我们只需要满足它的“需求”即可。
其实,这是自己内在的真实需求。
学习聆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学习和自己的内在对话、学习满足自己内在的需求、学习和以往的自己告别。
我们可以称之为“治疗”、可以称之为“疗愈”、可以称之为“沉淀”、可以称之为“接纳”、“臣服”...
因为有太多的知识体系,就有了太多的名字,而其核心,都是自我观察,或者称为“觉知”、“知道”、“看见”。
注意,此处需敲黑板半分钟,待所有的声音停下来(包括外在的声音和内在的声音)。下面然后开始说最重要的地方。
我们只是“观察”、“觉知”、“知道”、“看见”,却不做任何参与!
比如说看到自己的恐惧了,只是看着就好了,不用任何的参与。看只是看着。
观察,并不是参与其中。
觉察,也不是参与其中。
觉知,也不是参与其中。
看见,也不是参与其中。
我们知道就好了。
当然,这个知道是没有“判断”知道了什么的!!!不用给它下定义,也就是没有知道的“对象”——没有马、没有手机、没有玫瑰——我们只是知道“它”在发生,仅此而已。
几年前,我曾请教过一位来自青海的出家师父:如果在某一刻,您感觉到没有力量了,内心迷茫困惑,您会怎么做呢?
这位师父说,我会思维我的上师和他的教导。思维生死的恐怖,这时就会有勇气与力量。
下一次见到这位师父的时候,应该是一两年以后了,他的精神状态看起来比之前有了非常大的改变,当然是往好的方面。这说明他是一位真实在做的出家师父。
在请教过他之后的日子里,我没有思维上师,因为我没有。从别的课程里知道了保持觉知。我就把它用在自己感觉身心无力的状态。在经过几次尝试后,确实有很大的改善。
在遇上以前那样的身心无力的情况时,同样“身心症状”越来越少了,然后就不出现了。
当然,也会出现别的“症状”,这也是我们内心更深处藏的东西。随着觉察的加深。它们会一点点的浮现。这当然是好的事情。
日更是一个机遇,也是挑战。
不断地使我们触碰到自己的桎梏,然后徒手打碎它,走向自己更高的上限。
当然,随着我们“限制”的越来越少,我们的状态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心情会趋于平静,我们的人生也会越来越幸福!
在这里小心提示一下,在家庭里面,夫妻最好一起用这个方法。要是只一个人改变的话,你只是“看着”对方在发脾气而不参与其中,也会很有意思。但次数多了,有时候也挺麻烦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