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主要谈论了高龄老人的照料问题、他们与绝症病人的临终处理问题、以及涉及的养老院与医疗的机制问题。
作者主张人在临终时最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是生活的意义。老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也希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养老院应该对老人进行辅助,同时保证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作为人的尊严。对于临终病人,医生不应该一切都替病人决定,也不应该只提供信息,让病人自己选择,而是应该帮助病人认识到,对于他们来说,
如果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并结合病人具体情况,以及自己的专业知识,辅助病人做决定。
也就是说,医生不能完全为病人做决定,也不能完全让病人自己做决定,而是应该指导病人做决定。同时对待临终病人,医生应该注意语言艺术。医生不应该只注重科学,而不注重人。
Being Mortal直译是“凡人皆有一死”
1.老年地位的崩塌
1.1 过去老年生活的实际上是以老人为中心,年长者把控着经济、知识与家庭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直到临终前都一直是家庭的中心,现实的来说,谁对老人更好,谁更容易获得财富与地位
工业社会以前,人活到老的概率较低,老人意味着知识,经验,和财富。典型的养老方式为老人与孩子之一共同生活,照顾老人的起居,直到终老。
孩子可以通过老人获得指导、经验和遗产。与老人在一起,收益颇多,因此老人也广泛得到社会的尊重。
信息时代,社会变革突飞猛进。代际之间生活观念差异巨大,年轻人工作生活压力也大,与老人同住冲突不断。
信息获得的成本大幅降低也让老年人的价值不再像过去一样凸显。因此,越老越多的老人独自生活,互相彼此照应,或者一个人独自生活。
老年就意味着一系列的失去, 直到连照顾自己的能力也失去时,不得不面对养老院。
1.2现代社会进步,知识的地位从家庭里剥离。经济与家庭之间的矛盾
1.3 现代社会缺少老人的生存空间(没有国家为老人服务,no country for old)
1.3.1 老年病关键医生的缺少
原因 1.利润太低
2.老人同时患多种病,诊断困难
3.交流和沟通能力逐渐降低,效率过差
1.3.2 疗养院为安全服务,而不是生活
132.1老人没有自己私人的空间(所有人都需要一扇可以关上的门
132.2老人所有饮食与爱好全部在控制范围内(没有杂志的生活)
养老院以营利为目的,一切以安全为准,为了更好的管理,定时作息,失去自由,护士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老人等情况十分常见。
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成为养老院的三大瘟疫。因为老人不仅仅关注安全,更关注实现自己的价值,拥有自己的独立性,希望拥有家的感觉而不是住在监狱。
无数美国的养老业的先驱探索改善这一困境,疗养院应用而生,旨在给老人家的感受,关注老年人的心理诉求,尊重隐私,不以安全为借口剥夺老年人的自由。
甚至有人用猫,狗和鸟拯救了一个养老院的所有老人。不仅如此,这样的疗养院的老人非但没有不安全,反而更健康,更长寿。这样的机构,才是真正受老年人欢迎的的老年之家。
即使有疗养院,也需要面对医疗技术在最后时刻对生命的延续,医学干预的界限在哪里。通过呼吸机,鼻饲,导管等维持的低质量的生命是否真的有意义。
事实上,以作者看来,除了单纯地延长生命之外,重病患者其他优先考虑的事项,包括避免痛苦,加强与家人的联系,意识清醒,不成为家人的负担,分享自己的回忆等等。
但标准的医疗最怕的就是无所作为,包括医生和家人,因此绝症病人在晚期都经历了过度治疗,微小的改善概率换之以各种各样的副作用,让生命质量大大折扣而且加速了死亡之路。
(在快与慢一书里,结果的失败比起过程中的痛苦更让人难以接受)
2.死亡不是过程,是一场屠杀
2.1 “死亡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杀戮”
《最好的告别》中的这句话就是真相。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都以为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斗,我们还有时间,我们尚有胜算,殊不知败局早就注定,只是我们不肯承认罢了。
现代医术的发展加强了我们的错觉。以前死亡很快,一场伤寒或者疟疾,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两周,病人就一命呜呼。
这过程只有短暂的痛苦,几乎没有思考的时间,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死亡,咔嚓一下,巫婆就死了。如今,死亡被大大地延长了,短则三个月,长则三五年,于是便生出希望来,
以为我们可以侥幸逃生,又或者奇迹般地带病活个二三十年。但是——
“死亡通常是一连串毁灭的过程,本质上会使死者的人性崩解,在我见过的死亡中,有尊严的并不多。
在漫长的生活中人是逐渐老化的,而随之而来的是意外性的健康崩塌
例如摔跤,骨折,内出血
现代医学极大的缓解了崩塌的过程,甚至部分治愈。
但在自然面前,人类的长寿已经不再是自然
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延长寿命后,一系列老年病的出现,例如癌症、血管硬化、高血压、乃至于前列腺肿大导致的排尿困难。
随着寿命的增长,人对于自身的掌控力在逐渐降低。
而随着时日越发紧张,人会逐渐将生活从未来逐渐拉近到每天每时每刻的正常生活,例如自己吃饭、洗衣服、洗碗之类的日常。
3.最好的告别
3.1给予选择,而不是给予结果
人在面对自己的死亡时,总总保留着幸存心理,而死亡本身具有不可回避性。这里并不是要不说明后果,而是将选择权交给病人本身。去了解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并不是治愈疾病本身,而是回归日常
作者实例(1.肠梗阻的老师
3.2善终不是好好死,而是活到终点
我们对待老人最残酷的失败,是没有认识到,除了安全与长寿,他们还有优先考虑事项:构建个人故事的机会还是维持人生意义的根本:通过改变个人生命的最后捷尔u但的可能性这一方式。
通过改善我们的养老机构、我们的文化和我们的对话。姑息疗法和辅助自杀(对真正的临终病人
3.3医疗的终点
医学不应提供虚假的希望。医生的工作最终是为了助人幸福,幸福关乎着一个人希望活着的理由。这些理由不仅仅在生命的尽头活着是身体衰弱时才变得重要,而是整个人的生活过程中所必要的事情。无论是什么时候,
身受重病活着受伤、身体或心智因此而垮掉,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同样的:你如何理解当前情况及其潜在后果,有哪些恐惧,有哪些希望?你愿意做哪些交易,不愿意做哪些妥协?最有助于实现这一想法的行动方案
是什么?医疗是有极限的,而医学能解决的问题是超乎医学,而是将人类生命的不仅仅延长,而是充满最后的光辉——人性。
3.4回归——个人故事的终点
死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然而个人的故事并不是以死亡而结束。人类随着临终之日的来临会愈发关注身边的生活,与他人的关系。医疗终究是有极限,它可能延长生活的最终句号。
但是我们回望这一生的路程之上,为何不给与我们一个有趣的happy end呢?生命是短暂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会因为死亡而结束。在最后积极治疗无效和最终死亡之间的临终阶段,回归到这一生,
如何活过,比死后事更具有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