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宝鸡市陈仓区虢镇东堡一户村民建房,挖出一块权氏路碑碑身,后经本村权家人同意,上交给了宝鸡市陈仓区博物馆收藏。陈仓区博物馆为此举颁发了荣誉证书。
此石碑清晰,完整的记录了权氏家族,在清民两朝交替时期的复杂历史背景下的家族史。其内容是中国清民时期的真实历史的记录和写照,也是中国孝道文化的记载和传承。据专家讲:这种以石刻记载家谱形式在中国历史实为少见。其历史价值不可多得。
经考证,该路碑为晚清时期遗物,保存完整无损伤。六百多个文字罕见的清晰完整。记载了敕授修职郎前暑华州儒学正堂,凤翔廪贡生郑书深撰文,儒学附学弟子员眷严善继书丹,浩授奉直大人,花翎提举衔,西安府咸阳县教渝指分四川布政司经历,乙酉科副榜姻刘源森参阅。由权氏三位长孙为季祖国子监太学生权由之先生而立。
刻碑时间大约一九零九年至一九一一年之间。正值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即将灭亡,中华民国将要诞生的动乱时期,据传说,该碑刻成后,面临改朝换代的局势,家人悄悄的将石碑藏于当时的权家园子内保存起来。因此,这块使清民两朝乱世黎民难得一见的石碑,在地下安然沉睡了百年之久,免受了百年风雪雨霜,躲过了十年浩劫动荡,跨世纪跨朝代地献身于当今太平盛世百姓面前。 这并非是一块平常之碑,而是一件能识时吾世,避乱世而隐,择良机而显的吉祥之物,平安之符。
石碑详实而简略地记载了如下内容:
我是谁?权公少年离家,他乡经商几十年,村民识者知者甚少,遗骨埋入乡土,恐生他人口舌是非。因此,碑文首先告诉人们,公姓名谁,世居哪里,家族名望,父谁兄谁,排行老几,因何故少年弃儒就商于哪里。
德行义举:“事母以孝闻,从兄以梯称,终身未曾有过,子侄之间,朋友之际,严格和平,各如其分,善为人排忧解难,贾人皆敬而爱之”。
(1)“光绪丁丑荒年及辛丑饥岁,公皆于高店街市私设局厂,赈恤贫民,两次输粟倾廛,济活颇众,乡人至今思之若乃。”
(2)“修建庙宇及道路桥梁,一切筋力货财之费无不慨然乐从者。”
(3)“五丈原武侯庙内旧有余款近千贯,乡民久假而不归,公设法劝谕如数偿还。”
(4)“乃并立书院一所,使街镇生童肄业其中,为之延院长,定课程,置膏火,议奖赏,一方文教,焕然一新。”
权公名义符实,天性仁慈,本性善良,“终身未曾有过。” 好善乐施,扶贫帮困,积而能散,疏财仗义。“盖生平天性从其所好有如此,非勉强为之也。”
遗嘱:权公虽有一妻两妾,仍旧老来无子,万贯家业三分给三位兄长之长孙继统。这份刻在石头上的遗嘱,更富于这块石碑的独特意义如下:
把自己一生费尽心血换来的家业传承给相隔一代的侄孙继统,两个亲生女儿无权继承父亲的遗产。这就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认识和权位,家产,医术,技艺等等传男不传女的继承法则和世俗观念的例证和典范。
把遗产继承方式刻在石头上昭告世人,对于三个继承者而言,有利于归正名份,根除非议和争患;对于三位遗孀而言有利于监督奉养落实责任,;对于民众而言,树立遵守封建礼教的楷模,供家喻户晓,百世流芳。
为什么要选三位长孙继统家业呢?
其一,权公有三位兄长,把自己的家业三分给他们,体现了兄弟关系的平等相待和谐友善,更有利于几个家庭之间的和睦相处。
其二,三位兄长年事已高,生活奉养离不开儿子孝敬,取其孙子入嗣,既不影响他们的生活,有利于权家香火延续
其三,权公有三位遗孀,且家产丰厚,取三位长孙,各奉养一位,既避免了少势孤单,负担过重,又利于公平和谐相处。
其四,取长孙符合以长为尊,立长不立幼,和长子替父行事的世俗伦理观念。
人皆可立的墓碑,一般立于坟头墓地,文字较少,格式相近,一般标明逝者何人,生卒年月,生平简历,便于后人祭奠辨识而已。而路碑并非人人可立,唯有那些有身份名望,有功德善举,为一方民众所拥戴所点赞,且有好的口碑和声誉的人方可立之。路碑一般立于乡村要道的醒目位置,标榜逝者功德善举,便于后人敬仰怀念,具有教化育人,肃风正俗,警醒世人,扬善弃恶,为促进社会和谐增加正能量。
路碑一般由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撰文书丹,因而文化内涵丰富,历史考研价值大。
(1)权氏路碑详实的记载了清末宝鸡地区发生过的回民起义战争,丁丑,辛丑两次大灾大荒,反映了面对自然灾害,官府腐败不作为,见义勇为的民间力量,赈灾救荒的感人事迹
(2)路碑记述了荒乱年间五丈原武侯庙内富活尚与当地穷百姓的借贷关系,反映了寺庙善款的经济往来,有钱的富人为寺庙捐款积德行善,有难的穷人从寺庙借钱度难解困,佛门圣地变成了济贫帮困的纽带桥梁。从而为地方寺庙文化研究提供了资料和依据。
(3)路碑记载了权公在高店立书院一所,并说明了教育设置相关内容,从而为地方民办教育历史编写提供了资料和依据。
(4)路碑记述了权公一夫多妻婚姻和双女户家庭财产传侄孙不传女儿的封建继承法则,是我们现代人学习婚姻法,遗产法,计划生育法的反面教材。
权氏路碑虽然给权家人没有带来利益和荣耀,却也不曾带来灾难与厄运,它承载了权家几代人,一百多年的历史痕迹。想当初,若是立了此碑,毕定难逃被打倒被砸烂,权家人也因此牵连,被斗争,被批判。如果说当初的藏而不立是明智之为,那么今天的捐献国家更是大义之举。当初因为战乱而没有立,今天因为首,身,座三缺二而立不成,看来这块路碑藏而不立的命运是上天注定的,上天造了人也造了物,物与人的缘份是天意,物与人的秉性也是天意。永远不张扬不显摆的权氏路碑与宽厚善良,笃,信,恭,义的权氏后人,一脉相通,一脉传承。愿这块很有灵气的先祖的丰碑保佑着他的子孙世代吉祥平安。
国子监太学生由之权老先生路碑(原文)
由之权老先生懿行
公姓权氏,讳义,字由之,世居虢镇东堡,为宝邑旺族。父太学生,讳应时,世有阴德,脍炙人口。生四子,长笃、字子祜,同治癸酉举人。次信、字仲复,例贡生,有端木遗风。次恭、字子敬,性行淑均,见称乡族。公乃其季也,公自幼好读书,年方成童,适遭回变且少孤,未及蒙趋庭之训,以故弃儒就商贸易于岐邑之高店镇。事母以孝闻,从兄以涕称,终身未曾有过,子侄之间朋友之际俨恪和平,各如其分,善为人排纷解难,贾人皆敬而爱之,且积而能散。光绪丁丑荒年及辛丑饥岁,公皆于高店街市私设局厂,赈恤贫民,两次输栗倾廛 ,济活颇众,乡人至今思之若乃。建修庙宇及道路桥梁,一切筋力货财之费无不慨然乐从者。五丈原武侯庙内旧有余款近千贯,乡民久假而不归,公设法劝谕如数偿还。乃并立书院一所,使街镇生童肄业其中,为之延院长,定课程,置膏火,议奖赏,一方文教焕然一新。盖生平天性从其所好有如此,非勉强为之也。妻李氏,妾孟氏、杨氏皆无子,公欲以兄子继统,犹恐入嗣者少势孤单,于是恳兄三人,以伯氏之孙通为己长孙,属李氏。以叔氏之孙兴为己次孙,属孟氏。以仲氏之孙务德为己三孙,属杨氏。公殁世后家人又同中公议立劵为凭,实系宣统元年岁次已酉十月三日所定之事有文契,兹不复赘。公生于道光二十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卒于光绪三十四年九月二十九日,享寿六十二岁。李氏一女,适生员高怏更,孟氏一女尚未嫁,其孙三人皆成立矣是为记。
敕授修职郎前暑华州儒学正堂凤翔廪贡生愚弟郑书琛顿首拜撰文。
邑儒学附学弟子员眷晚生严善继顿首拜书丹。
诰授奉直大人花翎提举衔西安府咸阳县教渝指分四川布政司经历乙酉科副榜姻再晚刘源森顿首拜参阅。
国子监太学生由之权老先生路碑(释文)
权由之老先生的善行
先生姓权名义字由之,世代居住虢镇东堡村,是宝鸡地方有名望的家族,其父是国子监太学生,名叫权应时,世代积有阴德,深受地方民众的赞扬,生有四子,长子权笃,字子祜,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举人;次子权信,字仲复,例贡生,为人端正刚直不阿;三子权恭,字子敬,性情温厚善良品德正直,深受当地民众的称赞;先公为老四,自幼喜好读书,十几岁时遭受回民叛乱,而且父亲去世,因此放弃学业在岐山高店镇经商。先公特别孝敬母亲,爱戴兄长。一生没有大的过错。与侄子和朋友严守信誉平和相待,关系处理的恰如其分,善于为生意人排忧解难,疏财仗义,能积财能散财,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光绪丁丑年(1877年)和辛丑年(1901年)两次闹饥荒,先公在高店街市设饭局,两次从外地运回粮食装满库房赈灾恤民,救活了不知道多少当地贫民百姓,民众至今怀念他的恩德。给地方投入钱财物资建庙、修路、修桥。五丈原武侯庙内原有布施款近千贯,当地乡民假借而不还,先公设法劝告使群众如数偿还,并用此款修建书院一所,让当地学生在此读书,他亲自聘请校长、教师、商定课程、为学生办理伙食费用及奖学金,是地方教育焕然一新。
先公性情耿直,乐善好施,积极主动为地方办善事,不图名利。妻子李氏、妾孟氏、杨氏都没有儿子,先公想以兄长之子过继入嗣,但恐势力孤单,于是恳求三位兄长以三个长孙为己有,侍奉三位夫人,长兄之孙权通侍奉李氏,三兄之孙权兴侍奉孟氏,二兄之孙权务德侍奉杨氏。先公去世后,家人又同中间人商议立卷为凭,时在宣统元年(1909年)乙酉十二月三日,所有约定的事宜以文契为准,先公生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殁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二十九日,享寿62岁,李氏生一女嫁生员高怏更,孟氏生一女尚未出嫁。三位孙子立石碑为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