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然科普读书想法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传播科学?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传播科学?

作者: 慎壹 | 来源:发表于2019-04-21 09:24 被阅读11次

读完《科学的历程》这本已有两月有余,刚读完时我本想立刻就写随笔,但是感觉还有所欠缺,所以我就搁置了一段时间,如今我又重读一遍,这本厚重的书给我更加厚重的感觉。从古希腊到现代科技,从中国古代科技到现在的崛起,无一不包,无一不含,内容之浩瀚让我有些窒息。静下心来读这样的一部著作让我觉得一种成就感,这本书似乎是除了新华字典之外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当然,更多的是知识上的提升和视野的拓展。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现代人类生存的必须条件,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但是几千年的发展并不平衡,并且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会伴随着学术上甚至社会上的腥风血雨,进步是艰难的,特别是那些超越时代理论的出现。这让我想起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这些对当时的社会震撼很大,并且遭到了当时社会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那么为什么开始时那么多人反对呢?我想要说的是并不是那些反对者就是无知的,他们反对的原因大致为这几种:一种的利益受到新思想的损害,一种是新理论的论据不够充分难以说服拥有渊博知识的保守派,还有一种是因循守旧,担心变化给他们带来灾难。无论是哪一种原因,新理论的出现和发展都是很不容易的。

在看这本书时,我把中西科学发展的历程对比了一下,我发现中国的科技发展道路与西方的截然不同,虽然近代时西方科学完败中国经验技术,但是这也未必能说明什么。有时我常常假想如果近代时上帝之手把东西两个世界分开了,让两大文明互不干涉,那么几百年之后哪个文明会发展的更好?或者再过几千年,哪个文明能存续下去?

当然历史是没有假设的,事实上东西文明碰撞中,中国经验文明在极具侵略性的现代科学文明中一败涂地,以至于一百多年来中国对西方科学推崇之极,更有很多仁人志士高呼以“赛先生”来救国。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科学依然难与西方科学相比,我倒是觉得这很正常的。因为把西方科学之枝嫁接到中国经验技术之树上,生长得好才怪呢。只不过中国本土化的科学技术就这么夭折在萌芽当中让国人心有所不甘,所以我一直想弄明白李约瑟问题的真正答案,而不是只是敷衍性的解答。吴教授也只是把中西科学技术史进行了描写,这难以满足我的胃口。后来我又读了吴教授其他几本书,我发现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弊端很大,甚至越发展,人类离毁灭越近,就像一个一直加速的汽车一样,在越来越快时突然来了一个急刹车,那个场景的确让人恐怖。

要解释我上面为什么这么说还要从科学的起源和发展说起。科学的发展即是漫长积累的,又像是突然爆发的。虽然古希腊时已经有科学知识,但是科学的真正独立和迅速发展是在文艺复兴开始之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知识和科技创新以几何倍数暴增,进入20世纪后更是如此,科学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加快。但是科学的发展和更新换代是以大量的资源为基础的,而地球上的资源却是有限的,以这种资源加速消耗为代价换来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终究会是昙花一现,当资源枯竭难以支撑人类越来越多的需求时,就是人类走向灭亡的时刻。所以我们传播科学时不仅要说明科学的先进性和有用性,更要向公众说明科技在人类生存与繁衍发展中的威胁和局限性。

吴教授在科学思想史和哲学史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立足于人类整体文明史,从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去观察和写作,并融人了一些个人的研究心得和体会,使翔实的史料中不时折射出理性思辨的色彩。在《科学的历程》这本书中,枝干分明,很有条理,吴教授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开始讲起,向我们介绍近代科学的故乡——古希腊,希腊人的思维方式很独特,他们把自然看作对象性的、有规律的、可用数学语言把握的,从而开科学精神的先河。当然,没有永不衰败的文明,中世纪欧洲的黑暗时代让科学几乎进入了停滞状态,而这个时候的东方中华民族和阿拉伯人辉煌的科技文明成了这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明珠。自从哥白尼革命开始,及以牛顿为集大成者的近代科学的诞生,以技术革命和理性启蒙为主旋律的科学迅速发展,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在公众中广为传播。特别是二十世纪以来,以四大科学模型为代表的探究宇宙和生命之谜上的理论进展,和以原子能、航天航空和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借助科技的高度发展而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文明时期。科技已经已被全世界人们认可,人们的每一个向前的脚步都是以科技的创新为先锋,各国的国力较量也更加看重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也几乎触动了每一个人的神经。20世纪的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成为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内容。吴教授以精美的形式、通俗的文字表达出了丰富的内容,其学术性、思想性与历史感相结合, 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线条明晰、色彩斑斓、寓意深远的五千年科学史长卷,使本书更有助于科学形象的理解和科学精神的传播。

科学的传播不是晦涩的语言可以做到的,吴教授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要想在大众中传播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就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完成,我们没有必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学术功底”把科普文章写的拗口难懂,用极为专业的语言让很多人望而生畏。我一直认为写作只是知识和思想进行传播、交流及分享的形式和手段,传播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可能决定传播的成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学的历程》读后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传播科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ddg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