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262137/10526f25099ce3d0.jpg)
周六监考一整天,然后第二天一大早就起床,地铁+动车+火车,辗转一天到达目的地。累成狗~~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62137/a02d11085ef0db13.jpg)
观摩了四节风格迥异的课(刚好,听的这几节课和我的进度一样),聆听了两位大咖高屋建瓴的点评,和两个优秀的同行妹妹深入交流……虽然连续上班加长途跋涉,身体辛苦但精神收获满满,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有思考有收获也还有一些困惑。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62137/e2d683996532dd24.jpg)
1、老师的作用:
现在的课堂上,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热热闹闹地讨论、展示、交流、读书、概括、总结、归纳,老师似乎在一堂课上都说不了几句话。每每这个时候我就会产生一种墙裂的羡慕嫉妒感:怎么别人家的学生都这么厉害啊?!今天刘恩山和乐天两位老师的一席话,让我重新思考这个问题:老师究竟在课堂上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刘老师提到,老师肯定不是课堂上可有可无的隐形人,在40分钟宝贵的时间里,老师的作用应该是其他学习方式绝对不可替代的,不可替代性就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的主导。用乐老师很接地气的说法就是,我们老师应该是课堂上的“导游”,要诱导、引导和指导学生去学习知识。一堂真正的好课,不是追求学生活动表面形式的热闹,而应该考虑对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品质的挖掘,老师要用一个接一个关联性很强的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最后一步步引导学生建构起核心概念,培养出学科的思想,认识到科学的本质,才是落实核心素养的王道。
2、课时少与内容多的平衡点
在我认识的同行中,无论生源怎样,也无论是什么圈层,几乎没有一个学校的生物课时是按要求排够了的🤪所以,我常常被进度“上不走”而尴尬到。今天的讲座中,刘恩山老师和乐天老师都专门为课时少和内容多这个矛盾的解决方法支招,“自主选择、合理取舍”是专家们的建议。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教师详细教学,也不是每一个活动都要按部就班,对教材和活动的处理设计要大胆灵活。宝贵的两个周课时,我们该教授哪些内容呢?学生能通过各种方式(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等)自行学会的东西,显然不用浪费时间;而老师费尽唇舌也无法让学生掌握的知识当然也不应该再去赘述。我们在课堂上应该讲授的是,经过适当引导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或者更加重要的是,能力和素养。这又让我想起最近挺火的一句话:“全世界先进的教育都已经换了赛场,我们怎么能还在旧跑道上拼命?”若论死记硬背、大量刷题,机器肯定会秒杀了人类。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绝对不是简单获取知识,而应该是培养一系列机器无法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当机器实现了海量存储记忆,学校教育如果依然只重视简单的知识传授,那么我们已经落后了。所以刘老师强调要帮助学生形成最简洁的核心概念模型。这样在多年以后学生才能用一种通用的范式规律,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来了解和刻划科学的本质。我们更应该呵护好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支持他们主动探究,引导孩子自行分析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教材?学材!
这段时间在上“人的生殖和发育”这部分内容,感觉虽然课前小屁娃们已经偷偷预习过很多遍,但实际上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却并不尽如人意。例如对受精的场所这一点,很多孩子能在书上找到答案,但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是在输卵管上部,直到上完课了很多学生才恍然大悟,卵细胞不同于精子的结构特点是受精作用没有发生在子宫的真正原因。可见,教材上也许95%的知识都可以通过学生自学获得,但总有那么5%的知识点是需要教师用各种辅助手段来进行引导帮助的。其实,我们更应该把教材称为“学材”,因为这是写给学生看的资料,所以它浅显易懂可读性强。对于“学材”,老师要做的更加重要的事情是思考怎样引导学生愿读它、乐读它,思考怎样检测学生读的效果。因此,老师的教学虽然基于课本但绝对不能困于课本,而应该是在深入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对课本进行解释、论证、补充和拓展,从而超越教材丰富教材,才能使教学更有价值。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62137/2d896f8076b0afa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62137/2e9d1ba1c075e4b8.jpg)
4、最后有一些困惑,求高人指点迷津:
这两天因为听课,又一次读教材,和小丽妹妹讨论后发现,对于昆虫的两种变态发育方式,教材的描述方式是不一样的。不完全变态的生活史开头书上写的是受精卵,而完全变态的生活史开头是卵(可能考虑到有蜜蜂这样孤雌生殖的特例),究竟受精卵和卵哪个准确?怎么给学生解释清楚呢?还有,对于受精作用的叙述,教材上是精卵结合,但自己一直给学生强调的是融合,谁更准确?以前还是太粗糙,没整明白的细节太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62137/3d842cb451a061d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