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250695/273e676ca355644f.jpg)
三、教学思考。
1.教材问题。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努力去寻找,就一定能找到。细读人教版教科书,相对于川教版而言,其优劣自现:人教版导入故事堪称一绝,但可由老师代劳;辨析题也有特色,可部分引用;但是,人教版课后习题过偏、过死、意识化,多数是垃圾,可果断弃之!教师一手托两家,学生和教材之间,需要教师架起一座桥。回想上月在成都进行的教材培训,最赞同一线教师的解读。如今,二者结合,相互补充,更合我意。可惜的是,今后就要大一统了。也无妨,我可以自行搜集以前的所有版本,你就要一枝独秀?我偏偏百花满园!
2.历史态度:
对待历史,要有温度,有态度,用情怀驾驭材料,让材料为我所用,让历史走进现实,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发出真实的声音,得出活生生的启示。
四、课堂一瞬。
今晚的掌声,三次、全体学生、自发的掌声,让九三班赵旭永远都忘不了。或许,随之而来的,是克服困难的自信及意志,说不定还会来一个良性循环。
苏氏说得不错,老师的责任,就是要给每一个学生打开一扇窗,使他在精神领域找到自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大写的人。每节课至少唤醒一个学生,说不定会带来一大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的荣耀。
五、教育大讲堂。
今年暑假,我按照《正面管教》精神,又糅合其他教育理论及经验,给家长做一场面对面的、通俗易懂的、可操作的报告。很珍惜这次机会,当然不是为了自我展示,而是为了分享智慧,帮助参会家长成就自己的孩子。哪怕有一个家庭因这次讲座而改变,也是功德一件。县电视台现场直播,结果反馈也挺不错。
六、苏氏课程。
如果你是老师,你竟然没听说过苏霍姆林斯基,我只能呵呵。不过,还有些老师(尤其是“名师”)压根没读过,并因此而对苏氏不屑一顾。尺码不同,我只能无语。读苏氏的几个层次:
1.似懂非懂,但觉得都是理论,不实用,弃之不用。
2.懂些皮毛,能看到一些东西。如:爱心,阅读等,虽然有益,但一鳞半爪,聊胜于无。
3.感动与震撼,全面接触苏氏教育生活的各个角落,沉迷于其活生生的实践,感动于苏氏的用心及贡献,并为之震撼,因为苏氏的境界几乎无人能及。
4.一丝丝寂寞,苏氏以人道主义为底蕴的教育理想,在那个时代(集权、极权)真有些不合时宜。但他仍然寂寞地耕耘,深入研究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和生命,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展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围绕苏氏课程,我做出初步思考,就是把苏氏思想当成解决自身实践问题的工具。学以致用,才是读此类专业书籍的根本目的。否则,不如读读美文或鸡汤,还可以借此来陶醉或麻痹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