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魔都出现的网红美食比如喜茶、鲍师傅,以及清明期间重燃火爆的杏花楼咸蛋黄肉松青团,引发7小时以上的排队购买风潮,朋友圈也被这些网红美食刷屏无数。之前办公室的同事也掺和去排队买了鲍师傅回来,我有幸一尝。清明节我直接在某APP上参加了杏花楼青团的团购,比零售的贵了大概十几块钱,送货上门。从口味上说,这些美食都还是蛮不错的,用料也很实在,卖相也是相当的好,但是并不算惊艳。不过口味这个事儿,众口难调也不好说。如果让我排那么久的队去买,我是肯定不会这样做的——
因为同样的时间我可以做更多更有价值的事,时间有时候比钱更贵。
时间成本,即进行一项行为花费的时间所具有的价值。很多人在做决策的时候常常只以直接量化的度量来衡量,比如金钱。由于时间是隐性的,若没有特别注意到,很容易忽略它的价值。最直接的一种换算方法就是把你的时薪对等到单位时间的价值上,加入到衡量的标准当中去。
一个时薪20元的人和一个一秒钟赚1个亿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时,后者更愿意花更多的钱更少的时间来完成。而对于前者来说,他确实要衡量自己赚钱的能力和生活成本结构中这件事所占的比例等等。有时候为了体验更好的事物,他去排队或者花更多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情,反而是值得的。
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到手薪水还不到4千,为了吃得健康和节约,尽可能地自己买菜做饭。每天下班到家7点,做好当天的晚饭和第二天的午饭大概要到8点半。吃完饭收拾好就9点多了。这2个多小时的家务对于当时的我是一种节约,而对于现在的我,就会稍显负担。可能我多花2个小时浏览资料分析案例,就能想出一个帮公司赚到更多钱的营销方案,由此我能得到的报酬也会更多。而同时,我愿意花更多的钱去买一份轻奢健康的晚餐。
所以,我们根据自身的情况,在下次做决策的时候,把时间放进衡量的标准里,试着和单一的金钱衡量做个断舍离。
时间是一种最稀缺的资源,新的科技总是在想办法降低时间成本,提高效率。新的商业模式也是一样,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罗振宇在2017跨年演讲上也强调了“时间是战场”这样的观点。他提出在时间这个战场上,有两门生意会特别值钱:第一是帮别人省时间,第二是帮别人把省下来的时间浪费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而作为他的产品的用户来说,我们做的是,为他帮我们省下来的时间去付费。金钱越来越不稀缺,时间却总是一天24小时。罗振宇还提出在时间这个新战场上,时间也是新的货币。在这个处境里,商业有两个获得用户的办法:一是让他上瘾,拖住他的时间;二是提供服务,优化他的时间。
咖啡巨头星巴克继提出生活方式“第三空间”概念后又提出了“第四空间”的概念,即把实体的零售与数字渠道融合。第四空间,从时空的关系上来理解,是在空间的架构上比普通三维空间的长、宽、高三条轴外又多了一条时间轴。星巴克咖啡公司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说,“向顾客传递星巴克体验时,不仅仅是在我们星巴克的物理空间里面,我们希望将它延展到社会化媒体和数字的空间,包括移动的平台上。”在实操中我们看到的是,顾客在星巴克建立的数字网络上会停留更多的时间,因为这个数字网络提供多种免费电子书籍、新闻、音乐和电影的链接,并与苹果合作,令顾客可在此享受iTunes上仅对星巴克数字网络免费开放的音乐下载。
不管是个人成长还是商业模式的探索都与时间奔跑的赛道越靠越近,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自己和时间的关系。有个一观点是,时间更自律,人生就更自由。很多人也发现,越成功的人越有选择权。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里辨析了“时间管理”这个概念。他提出时间是不可能被管理的,我们唯一能管理的只有自己。学者斯蒂文·赫尔提出时间商的概念,定义为对待时间的态度,以及运用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我们在讨论智商和情商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开始注意起时间商的修炼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