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什么我们总是逃避思考?

为什么我们总是逃避思考?

作者: 沉静天空 | 来源:发表于2017-04-05 13:25 被阅读66次

    在平庸与杰出之间,隔着一个会积极思考的头脑;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向反面不懈努力,尽其所能逃避思考。

    庆应大学思考力教授狩野未希在《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一书中,犀利地将这一现代人常态揭示了出来:因为无法独立思考,亚洲人面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相较欧美学生往往很弱,我们在逃避思考中已然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而让人稍感欣慰的是,思考能力的缺陷并非天生基因所致,完全可以靠后天培养形成,不逃避思考,直到擅长。这里的思考不是指泛泛而谈的浅思考,而是特指批判性思考。亚洲人总习惯于逃避思考之原因,与我们含蓄的文化息息相关。为了避免可能的轻视,我们很羞于承认自己的不理解,而情愿用沉默或假装来“不懂装懂”。我们习惯于逃避“理解”,在交流时不常有实际的互动,一般以点头认同与暗自揣测为主,加之缺乏“问清楚”的精神,对于别人的观点不加谨慎判断,对于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同样不加慎重思考,久而久之同时习惯了不明不白只表态不思考的状态。

    在狩野未希的课程中,将挽救这种局面的建立自我意见概括为“五步”:

    第一步,深入理解;

    第二步,扩展观点;

    第三步,从未来思考有现实性的行为;

    第四步,形成“意见”;

    第五步,把批评、反驳都当作自己的想法,推敲意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不要在没有深入理解的情况下直接“持有想法”。要理解狩野未希的观点,建立意见路径不是重点,养成深入理解并有根据地说话习惯才是重中之重。

    在第二课中,作者列出了检验是否深入理解的7种方法,对于养成理解习惯颇具启发:

    第一,用对5岁小孩都能听懂的方式说明问题。

    第二,把专业用语解释清楚。

    第三翻译成英语,这一招曾经是村上春树写作初期的点金石,也可以成为思考质量的试金石。

    第四,使用“理解程度检查表”,很多时候,列举本身便是整理思路的过程。

    第五,5W1H(WHO/WHAT/WHERE/WHEN/WHY/HOW)反驳法,在各个元素层面多问问为什么。

    第六采用“信号灯法”帮助思考:这是个人在实际操作后认为十分具有可行性的方法——重点在于对自己诚实,而不是轻率地得出结论,哪怕是在判断是否理解的问题上。

    充分理解的内容标为绿色;

    对于其中的意思有一点不明确待查证标为黄色;

    完全看不懂的内容标为红色。

    第七,临时被人征求意见时,提出“好问题”,不要先出结论,而先提问以接近思考的真相。

    只有在理解的前提下才可能进入思考,鉴别“事实”与“意见”,事实有根有据,可以作为思考与判断的依据;而意见则是想法,哪怕是专家之言,都需要认真斟酌、小心考证。战胜逃避的心态,在掌握了足够多的事实后,我们可以从容思考,而从意见到达事实的路程,本就是思考的过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我们总是逃避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xgt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