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品三国》读书笔记(第十二)

《品三国》读书笔记(第十二)

作者: 顿笔 | 来源:发表于2020-08-19 10:03 被阅读0次

    赤壁之战后,又经过一系列战争和讨价还价,刘备占有了武陵(治所在今常德)、长沙(治所在今长沙)、桂阳(治所在今郴州)、零陵(治所在今零陵)江南四郡和南郡的一半,自任荆州牧;周瑜攻下江陵,孙权控制了西起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至寻阳(今江西省九江市)的长江防线,并占有江夏郡;曹操退回北方,仍占有南阳郡和以襄阳为中心的南郡的另一半。曹、刘、孙三分了荆州。此刻,他们谁也吃不掉谁,便开始打益州的主意。

    益州,包括汉中、广汉、巴郡、蜀郡等,是东汉最大的两个州之一,而且沃野千里,堪称天府之国。再加上其主人刘璋基本上是个没本事的,守不住,因此必然成为虎狼们要争夺的羊。争夺的结果,是刘备得手,孙权、曹操落空,三国鼎立之势形成。

    刘备原本是这三家中最弱的,他占领的荆州四郡在当时也是最穷的地方。然而强者没有得到的,弱者却得到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四个原因。

    第一是孙权困难。

    孙权取蜀,有两条路。一是北上经安康进汉中,二是走南路沿长江而西进。这两条路,其实都走不通。走南路,要过刘备的地盘;走北路,曹操不会答应。

    刘备得手的第二个原因——刘璋窝囊。

    他和刘表一样,只想守住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但不幸的是,他和刘表一样,也是守不住。

    当时曹操征讨张鲁,刘璋感到很恐惧,这时候张松建议去请刘备来,当时黄权等人反对,但是刘璋依然去请刘备,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他的父亲刘焉说起。当时刘焉入住益州,带来了东州兵,后来形成东州集团。

    当地士族则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土著”的“益州集团”。

    这两个集团的矛盾很深。刘焉在世时,曾经镇压过一次。刘璋继位后,又镇压过一次,但矛盾并没有缓和。

    刘璋采纳张松的建议,正如吕思勉先生《秦汉史》所言,是因为他更担心内乱(是时所患者,实在蜀中诸将),指望同为宗室的刘备能帮他一把。但是,无缘无故地把刘备请来,恐怕“将为群下所疑”,于是以讨伐张鲁为名。这在刘璋看来,是一举两得有利无弊的。因为他的想法,是让刘备去打张鲁。打下来了,就让刘备在汉中待着。反正张鲁已经背叛,汉中早非己有。与其让张鲁在那里占着,不如送给刘备。刘备和曹操是死对头。有他看着北门,那就高枕无忧了。何况汉中和蜀郡虽同为一州,却是各自为政。刘备在汉中,自己在蜀中,并不存在黄权所谓“一国不容二君”的问题,反倒可以相辅相成,相依为命,唇齿相依,对内(蜀将)对外(曹操)都形成威慑力量。所以吕先生说“在璋未尝不自谓得计”。

    后来当然刘璋失算了,有两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没想到刘备并不听自己的指挥

    第二个“没想到”,是张松和法正并不是什么大忠臣,他们早就策划好了要把益州献给刘备。张松勾结刘备,是因为他痛恨曹操;法正勾结刘备,是因为他不满刘璋

    刘备得手的第三个原因——刘备厉害

    在葭萌停驻,“厚树恩德,以收众心”,并等待机会。后来果然找到借口,攻击刘璋。

    刘备终于得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曹操失误。

     曹操取蜀,须走北路。只有先消灭马超、韩遂、张鲁,取得汉中,才能相机行事。这是他的难处。但对刘备估计不足,则不能不说是失误。刘备取蜀,用了三年时间,曹操毫无动作(比如牵制骚扰一下),反倒向孙权耀武扬威。曹、孙鹬蚌相争,刘备渔翁得利,这也算一种乘虚而入吧!

    我们经常说刘备借荆州, “借荆州”的说法是不通的。

    第一,刘备并没有要整个荆州。他要不了,孙权也给不了。南阳和南郡的一部分在曹操手里,刘备怎么能向孙权“借”?实际上,刘备“借”的,只是南郡,而且只是南郡的一部分,即江陵。所以,这不能叫“借荆州”,只能叫“借江陵”。

    第二,就算“借江陵”,也是不通的,因为刘备索要江陵根本就不能叫做“借”。这事早就有人来辩论。清人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借荆州之非》说,什么叫做“借”?就是一个东西,本来是我的,暂时给别人用,这才叫做“借”(夫借者,本我所有之物而假与人也)。那么,荆州也好,江陵也好,是孙权的吗?否。荆州本是刘表的。

    刘表死了,那就是他儿子的。所以赤壁之战后,刘备就表荐刘琦做荆州刺史,并没有说荆州是自己的。后来刘琦病死,刘备在大家的推举下接班做了荆州牧。按照继承关系,荆州该是刘备的。荆州是刘备的,江陵和南郡当然也是。只不过江陵被周瑜占着,得去讨要而已。因此,《资治通鉴》就不说“从权借荆州数郡”,而使用“求都督荆州”的说法。因为从继承关系和权属关系看,刘备向孙权要江陵,只能说是“索荆州”,不能说是“借荆州”。

    从借荆州后续看,占便宜的是刘备。他得到了一块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孙权也有好处(没好处他不会干),一是巩固了孙刘联盟,使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二是解除了后顾之忧,让他能够腾出手来解决一些境内问题;三是可以在“借地”的名义下,将自己的势力扩展到刘备的占领区。

    也就是说,孙权和刘璋一样,也是想让刘备来帮他们看家护院。

    可惜算盘人人能打,算法各有不同。孙权有孙权的算盘,刘璋有刘璋的算盘,刘备自然也有刘备的算盘。一路算下来的结果,是刘备赚了,孙权和刘璋赔了。刘璋赔得最惨——公司破产,身败名裂;孙权则眼睁睁地看着刘备坐大——牧兼二州(既是荆州牧又是益州牧),得寸进尺。刘备不但不再是给他看家护院的,没准还会掉过头来吃了他。

    赤壁之战后,江东集团内部形成了“吞刘”和“联刘”的两派。“吞刘”的周瑜去世后,接替他的是主张“联刘”的鲁肃。“联刘”的鲁肃去世后,接替他的则是主张“吞刘”的吕蒙。

    鲁肃认为,曹操是头号敌人,必须和刘备协同作战同仇敌忾,吕蒙却不同意。吕蒙认为,关羽是个大英雄,一直有吞吴自大的雄心,又处在上游有利位置,联盟其实难以持久,便向孙权“密陈计策”。

     据《三国志·吕蒙传》,这个“密计”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对抗曹操是不是一定要依靠关羽,二是关羽是否可靠。

    对于第一个问题,吕蒙的回答是未必。吕蒙对孙权说,主公完全可以派孙皎据守南郡,潘璋进驻白帝,蒋钦率军一万在长江上游弋,末将自己为主公前据襄阳。只要有这样一个战略部署,我们还怕什么曹操(何忧于操),又何必一定要依靠关羽呢(何赖于羽)?

    关于第二个问题吕蒙的回答是:关羽并不可靠。吕蒙说,关羽君臣,巧取豪夺,反复无常,决不可以视为自己人(不可以腹心待也)。他们是迟早要和我们翻脸的。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对我们下手,只不过因为主公您神武圣明,末将等人也还活着。如果现在不先发制人,那么,等我们这些人都呜呼哀哉了,还能制衡关羽吗?

    当时关羽要攻打襄阳和樊城,要啃襄阳、樊城这两块硬骨头,对付曹仁、徐晃这两员大将,没有足够的兵力是不行的。一旦从后方抽调兵力,南郡就会虚弱;但不大量调兵,前方又会吃紧。这正是关羽为难的地方。于是吕蒙就向孙权提出,先想办法把关羽的军队尽量忽悠到襄樊,然后乘虚而入,在他背后捅一刀子。

    吕蒙的第一招——装友好

    吕蒙虽然主张消灭关羽,但是表面上做得和鲁肃时期一样,对关羽示好,这就让关羽产生了误判,认为东吴的政策没有发生实质改变。

    吕蒙的第二招是装病

    据《三国志·吕蒙传》,吕蒙上书孙权说,关羽北征樊城而多留备兵,一定是害怕吕蒙在他背后下手。众所周知,吕蒙是一个身体不好的人,常常要生病的。现在就请主公批准我带兵回建业治疗。关羽知道了,一定会把南郡的军队全部调往襄阳。

    孙权也故意用不加密封的公文召回吕蒙,关羽果然上当。

    第三招是装孙子

    不过这一招不是吕蒙使的,是陆逊使的。当时吕蒙推荐陆逊,其一,陆逊很有才华,并且政治立场和自己一样,都是主张消灭关羽的。其二,陆逊当时没有什么名气,这样就更容易麻痹关羽。

    陆逊 给关羽写了一封信,

    意思却很简单。一是歌颂关羽,说将军这一次的战绩已经史无前例,就连韩信也比不上了;二是贬低自己,说自己原本一介书生,根本就不能胜任其职,希望将军多多指教;三是虚情假意表示庆贺,说盟军胜利对我们极为有利,江东这边无不拍手称快;四是装模作样提醒关羽,说曹操狡猾狡猾的,将军可不敢掉以轻心,实际上是要关羽把兵调往前线。

    当时的刘备在“借”得南郡,夺取益州,据有汉中之后,又占领了房陵(今湖北省房县)和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刘备的地盘已经越来越大,而且连成一片。如果关羽再拿下襄阳、樊城,对江东的威胁就大了。作为一个长江下游的地方割据政权,江东集团决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刘备和关羽在自己的上游越做越大。这已经不是“吞刘”以“自大”的问题,而是“扼刘”以“自保”的问题了。

    但是,以孙权集团的力量,实在不足以遏制刘备。正如赤壁之战时只有联合刘备才能对抗曹操,这时也只有联合曹操,才能解除刘备和关羽的威胁。

    而曹操这边也很聪明,故意把东吴联合自己的消息泄漏出去,让关羽力不从心,放弃了进攻。(当时,孙权和曹操约定,自己偷袭关羽,但是让曹操保密。曹操的谋士认为,如果保密,关羽蒙在鼓里,依然可能继续猛攻樊城,只有把消息泄漏出去,关羽才可能马上撤兵,后来果真如此。)

    后来,吕蒙在关羽抽调主力之后,偷袭南郡得手。吕蒙这个人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他入据南郡以后,大做安抚工作,利用怀柔政策,很快就稳定了局势。吕蒙做了些什么工作呢?

    第一,约束部队,严明军纪,秋毫无犯;

    第二,存恤百姓,问寒问暖,送医送药;

    第三,封存关羽库藏,以待孙权;

    第四,厚待关羽及其将士家属,收买人心。据《三国志·吕蒙传》,当时关羽一面往回赶,一面不断派人和吕蒙联系。吕蒙每次都厚待使者,让他们在城中各处走,向每家每户致以问候,甚至还带回家人的亲笔书信,让关羽的随员都知道家人平安,生活很好。结果,关羽还没赶回,他的部下已“吏士无斗心”,没有人会替关羽卖命了。

     关羽离开樊城时,曹仁的部下都主张乘胜追击,将关羽一举擒杀,只有赵俨反对,主张把关羽留下来,作为孙权的祸害(存之以为权害)。赵俨的职务是议郎,任务则是“参(曹)仁军事”,其实是曹操派到曹仁军中体现自己意图的人。实际上,赵俨的想法和曹操完全一致,那就是把消灭关羽的活留给孙权干,让孙权和刘备结下深仇大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品三国》读书笔记(第十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hr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