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性,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人的一种本能。大祸临头时,理智的人都会采取一切措施,消灾躲难,避免人身伤害和物质财富损失。
而三国乱世,却有那么几个人如同把头埋在沙子里的鸵鸟一样,不知避祸,坐以待毙,令人可笑、可悲。
奸诈董卓:建郿坞,储30年粮食,最终被吕布刺死
东汉末年,西北军阀董卓以进京勤王的名义,趁乱执掌朝廷大权,自拜相国,封郿侯,有“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权,其权势如日中天。
董卓在郿县(今陕西眉县东北)修筑郿坞城堡,存放大量搜刮而来的财物,积储了足用三十年的粮食,得意地说:“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他自认为:大事如果不成,守着郿坞也足以终老一生。
初平三年(192年),司徒王允利用貂蝉巧使美人计,成功策反董卓之义子吕布,将董卓斩杀于宫门之外。呜呼!郿坞再坚固,储备再丰富,也不能庇护董卓之躯,哪里又能容他终老于郿坞之中呢?只落得身首异处,贻笑大方而已。
幼稚公孙瓒:筑易堡,囤粮300万斛,最后举火自焚
公孙瓒,东汉辽西人,是与董卓同时期的武将,勇猛好战,盘踞于北方,占据幽州,汉末群雄之一。在与袁绍相争时,起初占据优势,后战略失当,逐渐被袁绍击败。后来,退守至易京(今河北雄县西北),沿着易河堆筑高山土丘,高达十余丈;土丘之上修筑坚固堡垒,用铁铸大门,囤积粮食三百万斛。
公孙瓒将7岁以上的男子全逐出堡垒,与妻妾居于其中,自以为其坚不可摧,足以应付天下之巨变,安享太平生活。建安四年(199年),袁绍大败幽州各路将领,长驱直入,将易京围得水泄不通,挖掘地道直至堡垒之下。绝望之下,公孙瓒举火自焚。
愚蠢曹爽:交出权柄,幻想做富家翁而不得,身死族灭
曹爽,沛国(安徽亳州)谯县人,曹操侄孙,大司马曹真长子,备受魏明帝恩宠,与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共同辅佐少帝曹芳,拜大将军,假节钺,独揽朝中大权。后来司马懿假借太后之名,发动高平陵政变,意图夺取大将军曹爽的兵权。当时,大司农(相当于财政部长)恒范劝他挟天子至许都,以皇帝之名号召天下兵马反击司马懿。
曹爽惊慌失措、犹豫不决,听信司马懿的劝说,只要交出兵符,放弃抵抗,就不会伤害曹爽及其族人。于是,曹爽兄弟交出兵符、放下武器,说道:虽然失去兵权,但仍能做个逍遥自在的富家翁,岂不悠哉?最后,司马懿却以谋反的罪名,将曹爽兄弟及亲信一网打尽,夷灭其三族。失去了权柄,哪里有什么富家翁可做?
当情势万分紧迫时,却想“静以待之”,坐守孤城,那么最终失去的不仅仅是机会,甚至还会失去身家性命。不能不引以为鉴啊!
网友评论
不关注,您就高抬贵手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