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三国,就是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有关知识,大体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
如果要问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实力对比,多数人应该会给出这样的排序:魏、蜀、吴。魏国的强大自然不用怀疑,大体上在当时就是一对二的存在,最后也是以它为班底的晋国统一了天下。蜀会排在吴前面,或许和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有关,但遗憾的是六次北伐均告失败。吴虽然让人感觉最弱,但其实也有四次北伐曹魏,却是四次胜利。可以说,吴是一个低调的“强”国。
从三国灭亡的顺序来看,也是吴国最后亡国的。蜀国263年亡国,魏国265年亡国,而吴国则在280年才亡国,比蜀国足足多撑了17年之多。
曹操、刘备、孙权是三国的代表人物,三足鼎立的代表人物。如果说曹操、刘备都是靠自主创业当上老大的,那么孙权则是靠继承父兄基业上位的,他是一个顺风顺水继承了家族产业的富二代。
但是在乱世当中能和刘备,曹操,甚至到后面蜀国灭亡,独自和晋国抗衡了那么久,就不能简单地用有运气的富二代来形容了。
据记载,孙权15岁就担任阳羡的县长,成了一个县的父母官,在19岁的时候他哥哥孙策去世,孙权就代替了他哥哥孙策的位置,成为一方诸侯。
孙权从刚上位的时候掌管的地方只有六个郡的大小,到了最后东吴扩展了五六倍的地盘,除了孙权高超的管理能力外,与江东"代有人才出"也是不无关系的。
我们熟悉的周瑜,赤壁大战的时候就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可惜命不长。但后来又出了一个吕蒙,也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我们都知道,他战胜了三国中排名前几的大将关羽。吕蒙之后,江东竟然又出了一个可以与周瑜相提并论的少年英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他”。
这人出生苏州,从小丧父后跟爷爷(庐江太守)住在安徽庐江县。孙策攻破庐江后,爷爷病重去世,回到了老家苏州。
家族老大去世后,家中群龙无首,不少人都蠢蠢欲动。爷爷的小儿子这时不足十岁,一看有点镇不住,就拉着他的衣服,向他求援:“侄子哥哥,我怕。”
他摸了摸这位十岁小叔叔的脑袋,笑着说:“叔叔,不怕。”
那天,他站了出来,声色俱厉,说:“有违反宗族家法的,严惩不贷。”意思是说,有的长辈视家法为无物,有分裂宗族之嫌。
几句话,他就把宗族长辈都给镇住了。
他,就是陆逊。那年他十四岁。
其实,这一年,孙权也才十五岁。也就是前面说的,当县长的年龄。
陆逊二十一岁那年,加入了孙权的政府,开始做官。两人年龄只差一岁,共同语言自然很多。他们经常在一起聊天,平常人叫聊天,他们叫“指点江山”。
陆逊也时常想起,正是孙权的哥哥孙策打败了爷爷,导致爷爷离世,但他想得更多更多的却是平定乱世,江山一统的家国理想,而不是家族世仇。仇恨永远是过去,未来才更该争取。
孙权对陆逊也是信任有加,做媒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他,还让他掌管禁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就是孙仲谋的肚量。难怪曹操要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吕蒙击败关羽,夺回荆州之后,不久就病逝了。而此时,齐备为了为义弟报仇,亲提大军杀到江东。
边关失守,朝野震动,仿佛又看到了当年赤壁之战前夕,曹操挥军南下,直抵江东时的景象。但是,此时却没了周郎。
看着有些茫然,有些无措的孙权,他轻咳一声,昂首出列,说:我愿为吴侯退敌。
虽然满朝哗然,但孙权看到了他眼里的锋芒。他知道,东吴二十年磨出的一把利剑,终于要出鞘了。
其实,这时的陆逊已经四十岁了。《三国演义》为了突出故事的悬念,说此时陆逊还是一个只有十几岁的黄毛小儿。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在夷陵,一把火,把刘备六十万大军烧得几乎全军覆没,狼狈逃窜,刘备也含恨离世。这把火也彻底把蜀国的国运给烧没了。
从此以后,他四次北伐,力挫魏军,无一败绩。陆逊先后被封为大将军、丞相、大都督,掌管三军。他与孙权的如兄弟般的君臣关系,一时传为美谈。
人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
几年后,随着年龄的增大,心态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好大喜功,对群臣开始疑神疑鬼。最让陆逊反对的,主是孙权要废长立幼。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稳定。
陆逊多次通过书信,对孙权的做法直言相劝,但却遭到孙权的怀疑。孙权感觉陆逊已经开始背叛了。
渐渐地,他被孙权疏离。
望着东去的大江,流散的是过往的身影。他感叹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雄主,感叹那个曾经另他满怀理想抱负的国家。
时年六十二岁,陆逊病逝在家中。
从此以后,江东再无英雄,国家也就开始走向衰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