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彩虹之门:“赢了孩子”与“赢得孩子”,哪个更重要?

彩虹之门:“赢了孩子”与“赢得孩子”,哪个更重要?

作者: 七彩人生OCL | 来源:发表于2024-07-19 23:21 被阅读0次

现在的家长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不久前,江苏某地一名十来岁的男孩公然当街暴打自己母亲,将这尴尬的现状展现在所有人面前。

而事情的起因只是妈妈不让他玩手机。

为什么孩子敢对家长动手?

为什么尊敬和服从意识越来越弱?

为什么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就这么容易易怒呢?

其实青春期极端的案例,在网络上还有很多,有的孩子甚至会选择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宣告内心的怒喊。   

看到这些,有网友留言: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傻,因为一点点小事就毁了自己的一生。   

可实际上,他们不是傻。

而是孩子到了14岁左右,会进入一段“心理断乳期”。

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过去的心理模式被打破,新的心理模式又尚未完全建立,所以看起来格外叛逆、矛盾。

整个人变成了一个火药包,易燃易爆炸。    

此时,父母的态度便显得至关重要。

01

充满矛盾的青春期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曾在网上看到一位妈妈的做法,很明智。

她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有一天就背着父母打了耳洞,为防止父母看见,就塞了一个小小的耳棍,结果耳朵发炎了。

爸爸看到了,严厉的批评了孩子。

妈妈看到这一幕,拉孩子去她的屋聊天。

孩子以为妈妈也会想爸爸一样给她更多的指责,而妈妈并没有指责,而是询问孩子疼不疼,怎么就突然想起打个耳洞?

孩子说,看了一本小说,里面的女主人公因为打了耳洞而显得和别人与众不同,也想成为一个很独特的人。   

妈妈一把搂过孩子,语重心长的说,你一直是独一无二的孩子,即使没有耳洞也很独特。

然后带着孩子去医院消毒、开药。

回家的路上给女儿买了一副耳钉。   

正是妈妈当初的“退步”,让青春期渴望成长的生命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让孩子以后也没有做过标新立异的事情。   

其实,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是充满矛盾的。

他们看似斗志昂扬、无坚不摧,其实内心无比渴望被接纳、被关爱。

就像《解码青春期》一书中写的:

“当一个孩子不断地推他的父母,挑衅他的父母,不断地做这个测试的时候,其实他就是想看看父母爱不爱自己。” 

作者乔希·西普作为一个叛逆的孤儿,每到一个新寄养家庭,他不断地捣乱,做各种各样的坏事。

开始计算多少天他们会赶他走。

由于他不断地被这些寄养家庭不断地赶走。

所以他内心当中对于成年人,越来越不信任。   

直到有一天,他来到了一个家,这个家的爸爸叫罗德尼,无论他怎么调皮、恶作剧,都愿意包容、接纳他。

当他酒驾被捕后,养父对他说:“你视自己是一个麻烦,但我们视你为一个机会。

正是这句话,让乔西下定决心改变,最终成为一个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   

青春期的孩子总是矛盾且迷茫的,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作为曾从青春期走过的父母一定还记得: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在言语和行动上战胜我们的敌人,而是一个懂得示弱和共情的朋友。

每个孩子和父母之间,都注定要有一场战争。

如果孩子赢了,是喜剧;如果父母赢了,是悲剧。

02

赢得还是赢了

仔细品味一下,我们身边很多父母所做的事都是为了赢了孩子;

甚至很多父母在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坐在后边看,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和节奏把这事给做完了。   

当我们家长期待在各个角度赢了孩子的时候,和孩子作斗争,家长要赢,孩子就一定会输。

父母想什么都说了算,等孩子长大以后,就连上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和谁结婚都家长说了算;

当父母习惯于做一个赢家,孩子便习惯做一个输家。

这样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

也可以说,赢了孩子,是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

《童年的秘密》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对儿童心理上的创伤仍然知之甚少,但是他的伤痕大多数是由成人无意识地烙上去的。”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不是要“赢了”孩子,而要“赢得”孩子。

那什么是赢得孩子呢?

赢得孩子,是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跟他们之间是爱的关系,有任何事都可以问自己的父母,都可以尊重自己父母的意见,这便叫赢得。

也就是说,大人坚定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

赢得孩子,更意味着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那如何赢得孩子呢?不妨参考下面四个步骤:

第一步,表达出自己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学会向孩子核实,自己的理解是对的。

比如“你刚才大喊大叫,是因为你叫了两次妈妈,妈妈都没听见,所以你才那样的,是不是?”

如果孩子说“是”。

那就跟孩子道歉“真对不起,妈妈刚才在和阿姨说话,没有听见你叫我。但是你刚才在公众场所大喊大叫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

如果孩子说“不是”不妨问问孩子“那是为什么呢?”孩子可能会说出其他原因。

这时父母要说: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不赞同你的行为。

第二步,表达出自己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

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了孩子的行为,仅仅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比如说,“你刚才叫妈妈,妈妈没听见,你一定认为妈妈是故意不理你的。妈妈知道,被人冷落、无视的滋味不好受。”

第三步,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

如果我们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会更愿意听自己说了。

比如,我们要说“刚才你在公众场合大喊大叫,非常不礼貌,妈妈不喜欢你这样。”

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问问孩子,如果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时要怎么办?我们又有什么想法……

如果孩子没有想法,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彼此达成共识。

在赢得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说话的语气,孩子往往都是观察力的专家。

而我们说话的语气,往往最能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语背后的感觉。

当一个人问“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既可以是一种责备和羞辱的口气,也可以用一种表达同情和兴趣的语气。

当我们以友善、关心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时,才能赢得孩子的合作。

孩子们也会在感受到我们的倾听之后,他们才会更可能听自己的。

当孩子觉得我们理解他们的观点时,他们也会受到鼓励。

正如《正面管教》的作者简·尼尔森说:

“孩子十岁左右开始,父母赢得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

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豪感和归属感。

青春期的孩子是一个破茧成蝶的痛苦过程,父母的示弱、尊重、耐心与理解,才是孩子挥臂振翅的力量。

当我们放弃对孩子的控制和权威,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掌控感;当我们不强迫孩子听话,孩子才会开始听我们的话。

情绪平和、内心和善、无条件爱孩子,尊重孩子的父母,才是青春迷茫期的孩子最好的出路,也是一段亲子关系和谐共处的关键。

“爱出者爱返”更是对教育最好的诠释。

好的教育,是赢得孩子

孩子也是独立的社会人,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当他们迷路或犯错时,为人父母,不要以爱之名,用控制和惩罚的手段,让孩子吃苦头长记性。破解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密码,允许他在错误中成长,提供选择与决策的机会,会赢得孩子的尊重和追随。

这种既不惩罚也不骄纵的正面管教方法,更能让孩子找到价值归属感。一个有价值归属感的孩子,永远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偏航。

在彩虹之门疗愈空间,我们可以破解情绪密码,允许错误的发生,从而赢得孩子。首先在色彩心理疗愈师的引导下,运用色彩识人技术看清自己,看到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看到情绪状态背后的内心冲突和需求;

然后运用色彩瑜伽、舞蹈、绘画、茶花香道等疗愈技术清理和释放情绪,对自己的任何状态不再抗拒和排斥,而是让情绪自然流动,接纳一切的发生,允许一切如是,如此,自己的内在得到成长,我们也能给予自己恰当和足够的滋养,让自己重新获得爱人的能力。

这样,孩子也会在我们允许的状态下,感受和接受来自父母的爱与尊重,他们也会确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会更加的自信,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文章

  • 正面管教工具卡之五:赢得合作

    你听过“赢得孩子”跟“赢了孩子”吗? 你觉得“赢了孩子”重要,还是“赢得孩子”重要? 如果可以选择,我想大多数人都...

  • 《正面管教》第二章练习

    1.“赢得”孩子与“赢了”孩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赢得”孩子维护孩子尊严,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赢了”父母用控制,...

  • 要“赢了”孩子还是要“赢得”孩子(2018-04-04)

    要“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 1、 你是想“赢了”孩子还是想“赢得”孩子 以往我们在与孩子发生争执时,经常会不自...

  • 孩子行为不当是想告诉你

    “赢得”孩子与“赢了”孩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

  • 《正面管教》-几个基本概念

    1.“赢得”孩子与“赢了”孩子之间的区别。 “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 “赢得”孩子是指大...

  • 赢了与赢得之感悟

    赢了与赢得 《正面管教》中指出——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

  • PD096班第二周第二章《几个基本概念》精读作业

    一、赢了孩子与赢得孩子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

  • 2019-06-04

    关于赢了孩子与赢得孩子 晚上利用孩子刚入睡的二十分钟阅读正面管教中的第一个基本概念—“赢了孩子”与“赢得孩子”。书...

  • 赢得孩子与赢了孩子

    从阿德勒的心理学角度,孩子的首要需求是归属感和价值感,那正面管教的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价值感与归属感。 ...

  • 赢了孩子与赢得孩子

    星期日2019年5月12日 星期日 天气 晴 今天下午参加学校的家长培训,是平度剑桥教育的刘校长主讲。记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彩虹之门:“赢了孩子”与“赢得孩子”,哪个更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kj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