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衡量自己的“身价”

作者: 药山 | 来源:发表于2017-12-10 18:36 被阅读82次
    精准努力

    每次到了年终岁尾,都有很多朋友这样吐槽:

    公司太抠门了,我做了这么多,才给这么点儿工资,我要离职!
    我想要跳槽,换个企业当经理。
    我感觉这个行业太累了,想要换个行业重新开始
    ……

    作为生涯规划师,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

    那么你当下的情况是怎样的,能说说吗?

    或者

    你期待的薪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这个数字呢?

    这时候,对方经常处于一种懵逼的状态,因为他们自己并不清晰自己当下的情况,只是一种被困住的感觉,或者认为自己的身价低了,为什么低了,什么是自己的真实身价,没有人说清楚。
    日本私人咨询公司的NO.1 Plutus Consulting的创办者野口真人在他新书《精准努力》中提出:

    用估值公式,看看自己到底值多少钱?

    我翻了翻这本书,目录上的第一个小标题就吸引了我:

    与其“鞠躬尽瘁”,不如做到“不可或缺”

    与其“鞠躬尽瘁”,不如做到“不可或缺”

    野口真人说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之前在知乎上遇到一个问题:

    努力工作的员工会让老板感动吗?

    对于作者野口真人所处的日本,他们的职场上加班文化比咱们国内更加普遍。几乎无人正点下班,每个人都像是忙忙碌碌的蚂蚁一样在格子间来回穿梭,兢兢业业的员工很容易在公司内部得到表扬,久而久之,在这些员工心里出现一个心理定势,就是:

    我为公司鞠躬尽瘁,老板包揽我“死而后已”的事情

    《精准努力》里面把这种员工称之为“社畜”,指的是没有独立认知,只求苦劳,没有功劳的蚂蚁型员工。这种员工用野口真人的话来说,就是只能在公司内部有用,根基不牢,一旦公司需要在“盲目顺从的员工”和“能给公司带来利益的人才”中选择,就会被出局。因此,《精准努力》中强调的努力,就是努力给组织创造价值;精准,就是搞清楚努力的方向。
    所谓鞠躬尽瘁不如不可或缺,就是成为给公司带来利益的人,而不是盲目努力的人。
    这本书通篇强调的,其实就是这个简单粗暴的结论——增加企业价值,有能力创造现金流的人,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这么说话可能有些做销售岗位的读者会洋洋得意,而做HR、财务、运营的读者却忿忿不平:

    我们为公司也兢兢业业,凭什么说我们不能不是人才呢?

    其实,这本《精准努力》中强调的,是创造价值,这里的价值是现金流而不是现金本身。销售岗位为企业创造收入是价值,财务、HR为企业降低成本,同样也是价值。当然了,大家也很清楚,一个好的销售收入比好的HR要好,这意味着对企业来说,销售带来的现金流更大,更加直接,也更加重要。
    这个价值概念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其实并不是多新鲜的事情,对于作者来说,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他给出一个金融角度的公式,帮助计算人的价值。这个公式,学过经济学的伙伴都不会陌生:
    现值(PV)=未来现金流量的平均值(CF)÷折现率(R)

    对于企业来说,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公司的价值,用以衡量企业股价是否被低估,以及是否值得被收购。对于个人来说,同样也可以用这个公式测算自己当下的身价是多少,应该如何决策。
    这样可以计算出自己身价多少钱吗?其实也不是这么容易的,毕竟,即便是拿提成的销售岗位,也不能清晰的计算出自己未来能给公司赚多少钱,更不知道自己应该计算多少折现。但是,至少,你可以根据之前的业绩销量等信息了解这么几个点:

    • 公司给你的待遇,往往是和你未来能和公司带来的价值呈正比,以及你的不赚钱时公司需要养你的成本呈反比。
    • 你在判断自己被高估了还是低估了的时候,需要考虑当下给公司赚了多少钱的时候,一定想清楚未来还能赚多少钱。
    • 你的未来发展方向,要考虑提升现金流收益的同时,还需要考虑降低自己的“折现”。

    重发展别重赚钱?工资高价值从更高

    通常,很多小企业,或者创业企业的老板,在忽悠员工的时候,往往会用:

    我们提供很多发展的机会,这些发展机会比工资重要的多。

    一些员工因此被洗脑,把所谓“成长”、“机会”看得特别重,而对薪水不太在意。也有些人过于看重薪水,哪怕月薪高出200元来,也会考虑跳槽拿更高的工资。这个问题孰是孰非其实一直没有定论。
    之前我也比较认可成长机会和平台比工资重要的多。这可能和我所处的行业有关。我在法律这个行业中,很多年轻的律师助理进入律师行,不仅没有薪水,而且因为挂职在律所实习,还得出一笔实习费。工作加班加点不说,很多时候,出差差旅费用都得自己贴钱。这样坚持几年下来的人,成为律师以后,收入很快比一般行业的其他人高出不少,成为“精英阶层”的一员。

    读完这本《精准努力》以后,感觉自己的想法需要从金融思维的角度去重新评估。律师这个行业一开始的微薄收入甚至零收入,其实是提前替未来“折现”,因为这个行业越到后期收益越高,所以这种折现倒置其实是一种“门槛”。折现率对于很多行业来说,其实是不确定的。越是发展迅速,不同时间段收入差异较大的行业,折现率就越高,比如高科技行业或者投资金融行业。而医生、律师这样的行业,因为个人品牌的逐步建立,可能收益稳定且直线上升,这样的职业,折现率就会很低。这是从一开始选择行业的时候就需要注意的地方。
    所以,今后再有人问工资低但有学习机会的工作要不要做的时候,我可以增加一个维度,问问对方:

    你未来的收益预计有多少,值得不值得前期低水平进入的成本摊销?
    你选取的行业,收入能力是否前期和后期相比特别大,以至于进入的时候可以接受很低薪资水平呢?

    著名生涯咨询师马华兴老师以前有个论断,大意是别被忽悠,老板和企业都是傻,给你更高薪水的位置往往一定是有更多机会、有更多价值的职位。
    阅读这本《精准努力》、了解金融思维以后,我大体明白两种截然不同观点的交汇处是什么了。这个交接的地方就在于:

    • 同一个层次、同一个行业的企业,提供相类似的岗位时,报价会相差不大。因为价格反映了这些企业对员工的期待和产生价值的基准判断。在这个相类似报价中,不需要考虑非得要最高的,而应该考虑和自己最匹配的,或者对自己帮助最大的。
    • 如果有个企业提供远远高于同类型其他薪资水平的职位,需要认真分析这个企业到底要的是什么人,期待提供什么样特别的价值?你是不是能够提供这个价值的人?

    阳志平老师也提出,新人不用太在意A公司的B职位比C公司高出一千或两千块薪水,这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工作职位的薪酬都在同一个数量级的时候,需要考虑的是其他内容哪个更加容易让员工跃迁到下一个层级。这种情况下,并非企业规模庞大、给薪酬收入最为丰厚的职位最有吸引力,而是在这两个维度都还不错的基础上,考虑发展前景和机会。
    这样,既不容易被一些无良企业老板拿发展机会,学习机会之类当做克扣工资、剥削劳动力的借口,也不至于被薪水所绑架,随波逐流。

    你的时薪重要吗?让自己的名片变成信用卡

    做过一个线下游戏——你的时薪是多少钱?用你的月收入除以22个工作日,以及每天八个小时,然后计算你的时薪是多少钱。
    有的朋友计算出来的时薪收入是1500元,甚至有高能的伙伴时薪超过万元!而我拿着自己的不足40元时薪收入在那里黯然神伤。
    后来,有体制内朋友吐糟说自己工资少,军人工资高的时候,我用时薪的概念去安慰他说:

    你看你抱怨自己一个月八千块,人家军官一个月一万五,但人家天天加班值勤,不能回家陪着妻子儿女,而你早九晚五安逸舒坦,你每天八小时,每个月22天,人家每天16小时,每个月31天几乎满勤,从时薪角度看,你收入比他们高多了……

    当时这个朋友显得“豁然开朗”,从此把偷懒翘班当做提升“时薪”收入的“最佳方法”……
    在这本《精准努力》中,作者却说:

    别用“领时薪”的心态工作!

    所谓领时薪的心态,其实就是我之前安慰朋友的那种方法,让大家过于在意工作的时长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在工作上花费的时间其实是自己企业人力资源上花费的本钱,一方面员工在公司工作,要支付工资,另一方面,员工如果仅仅是混日子,不产出价值,则时薪工资意味着他们的纯利润,而不是满足企业要求以后赢得的薪酬……
    想要真正让自己身价倍增,其实应该屏弃这种心态,让自己不仅产出足够多的价值,而且建立强大的个人品牌,让自己的名片成为可以靠自己的名字就获得价值的“信用卡”。

    怎么衡量自己的“身价”,关键是从时间长河中认清楚自己,想清楚自己能给未来和当前雇主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从价值角度去衡量自己的身价,从价值尺度去和雇主谈判自己的身价,从大时间尺度降低自己的折现率,让自己不轻易被“贬值”。你会越来越变得高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衡量自己的“身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mv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