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许多好友的点赞和鼓励,一来为我持续学习的精神感动,二来为我产出的不成体统的文字折服。其实我只是比他们多做了一步,即用文字记录下思想中或一闪而过或盘旋已久的火花。我们每天接受来自微信、微博、网页和种种媒介传送而来的信息,碎片化且爆炸性,在脑子里形成毫无条理的回路,最终能否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三观模型,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其结果一定差强人意。
因为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太少了。一味地被动接受,而不消化梳理,所谓的快餐文化如同鸡肋。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打开微信进入订阅号,大多数人的红点提示超过半数留着(当然排除强迫症患者为了消除红点故意点开),或许你会点开几个特别关注的推文,但多数推送都形同僵尸,自顾自地存在着。这就是文化垃圾。试想每天沉浸在毫无养分的垃圾场内,能有多少关乎个人成长的可能性发生?
退一步说,也许你仔细阅读了一些精彩推文,并报以认同一笑,也些许反省了一下自己,或是种下了几棵草,当你退出微信,忙完一天的工作后,你还会记得刚才阅读的几篇文章的要领吗?
也许你记得,那么三天过后一周过后呢?这些所谓养分对你的工作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正如一粒投入池塘的石子,刚开始水花四溅涟漪荡漾,过后它便慢慢地悄无声息地沉入水底,一个个循环过后,池塘还是那个池塘,石子还是那粒石子,时空并未发生扭转。
阅读书籍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啃完一本本著作的确带来极强的成就感,但一段时间过后,书里的细节会淡忘,作者的主旨会混淆,精彩的段落会模糊,效果大打折扣。不同于网络文化的是,书籍给我们最大的收获是自主思考,不是被动接受。即便是最简单的小说,边读边想象,大概是每个人都会做的。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会启动大脑去思索探寻,至少也会跟着作者的脚步走,如同探险。更不用说工具书、传记、专业知识类书籍了,读书带给人最大的益处除了学习便是思考力。
看了那么多书,听了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一生。原因在于知识没有得到转化。输出,即码字便是最佳方式。阅读思考之后,经由大脑再次思考,转化消化吸收,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输出的原理。输出也是固定知识摄取量的手段,将行云流水般的知识灌输固化为自己的认知,形成书面可观的东西,我们才不会白白浪费时间精力去都那么多好书。
这是我在输出近9万字后的感悟,主动思考力是书本想要教会我们的一个重要技能,语言修辞和逻辑训练都是后话。何兆武先生有这样一段话,还比较切题:“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
一句正确的废话可能是:读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那些读书的人感受到了读书的意义所在,感受到了它的好,然后继续阅读下去,反复从中受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