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夏
趁着春节的间隙,“毫无目的”的看了几本书。
之所以是毫无目的,是因为在看书时,一气呵成看到结尾,不用顾忌看完之后要整理结构,或是要求自己写一篇读书笔记。
仅仅只是喜欢,也别无其他。
甚至,下一秒,我也想不起来它的大部分内容,也懒得费脑去思索构文细节。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这本书毫无影响,就像你不会记得你吃过的饭,但他们会变成你的血肉,而你读过的书,会变成你的灵魂。
就如同我在知乎看到的一个问题:“读的书很快就会忘掉,那么读书的意义在哪里?”
答案最高票张佳玮回答说:“读过的书,不一定都记得住,但会存在心里,不知不觉的改变你的人生。”
“人类总是习惯性的高估自己的行为对当下的影响,高估一些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低估自己的行为对长远的影响,低估一些精神上的潜移默化。”
快节奏的时代,所有的人都在强调要如何阅读,如何利用阅读后的知识构建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如何建立思维体系等等。
在阅读面前给你立下无数的框架,或者说变成枷锁。
最后甚至觉得喜欢都不那么纯粹,看书也成了一种炫耀的工具。
大众所趋,形势所迫,仅此而已。
当然不可否认,正确的去阅读一本书,比你不作为的看一本书转换率要高很多。
但若非真的爱书,那带着目的性的去阅读,幸福指数也会随之降低,也会渐渐厌倦。
更别谈从中所获取的东西了。
前段时间,朋友要我推荐她几本书在假期看。
说实话,这种差事若非是非常了解对方,我也是不愿意接的。
一是因为自身所涉也并不宽广,二是我无法根据个人喜好、心性以及目的给予推荐。
但如果是以前不喜欢读书,只是想着通过读书来提升自我,我往往就会推荐一些他们喜欢并有趣的内容,当中没有高深的文字诠述,清新而有趣。
培养出喜欢的心性,再循序渐进,进而熟读而精思。
记得我第一次正式“涉猎”的书籍是《简爱》。
开始看的时候,文中的外国名字常常把我绕晕,但内容始终吸引我,以至于一气呵成,一发不可收拾。
那段时间之后,我才发现文字真正的的魅力所在,才正式开启了我“涉猎”的过程。
不过在这当中,也常常有人反驳:“读了这么多的书,你富有了吗?
这,自然没有。
虽然这些书无法让我暴富,不能让我出名,但是能让我们内心深处充满着安静。
因为我明白,内心的安静和充实才是对我最重要的东西。
虽然不喜欢带着过重的目的去“瓜分”文章,也讨厌将读书看作是一件能立马收获到“果实”的东西。
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还是有几点较深切的读书感受分享给大家:
1. 观点性强的文字内容,需要带着自己的思考看书。
不仅仅要学会作者的态,还要思索背后的心智模式。
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就很容易被作者的观点带着走,但实质上,任何事情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
听话听一半,看书看一截,往往都不是明智之举。
或者说,为什么作者会这么想,为什么和你想的不一样,作者的这个想法是不是具有片面性,论据是不是不具有普遍性。
所谓之,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2. 好的句子反复咀嚼,标记。
在我看来,好的句子都是作者阅历和写作积累而来的,难得可贵。
反复咀嚼,每一遍总能让你看到不同的维度,品尝到不一样的味道。
3. 不要轻易给一篇文章下定义。
不得不说,这是个悲哀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喜欢轻易的给人下定义,文章也是如此。
看到大道理都懂,为之一振的文章就称为“鸡汤”。
但有些时候,你需要区分这究竟是“鸡汤”,还是“苦口明心的黄连汤”。
4. 如果一本书读了三分之一还不知道讲什么,就放手吧。
5. 如果想深入了解这本书,尽可能多去搜索作者写作背景,个人经历等等,近距离的观赏。
6.一本书不要超过一周读完,否则太长时间容易读了前面忘了后面,无效阅读。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如果此刻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那么,至少,要决定自己的心态和决定自己的心情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