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te_Image.png Paste_Image.png
又到盛夏季节,竟然闻听窗外的蝉鸣,对于在城市炎热夏季而言丝毫体会不到“蝉鸣林愈静”的感觉。恨不能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赶走,不要再在枝头叫了。
蝉,是学名,可能有一个大类,个头大一点的,颜色黑棕色的在上海郊区往往称之为“响蜞”。而那种颜色发绿的称之为“野胡子”,或许北方称之为“知了”。其实还有一种颜色发灰,个头更小的,当地人称之为“墨蜞”。从个头和颜色上可以分辨,但是此类昆虫往往在树的枝头鸣叫,有时还真看不到它们的身影。此时只能从声音上去分辨。发出长音“吉吉。。。”的是响蜞;而发出“知了知了”的,顾名思义就是知了。而“墨蜞”,发出的声音更加轻,也只有一个长音“咦。。。”。
其中响蜞是最常见的,个头也最大,发出的响声也最亮,也是最讨厌。尤其是下午当睡午觉的时候,它们在你的耳边发出刺耳的“吉吉。。。”的声音,那吵闹声,真是受不了!有时在树下大喝一声,或许能使它们安静片刻,但一会儿故态复萌。有种和你对着干的感觉,此时只能把树摇一摇,把它们赶走。但时间不长,或许有另外的响蜞飞过来在这树上继续鸣唱。最彻底的方法就是,把它们抓住。
对于那时的小孩子们来说,抓此类小昆虫总是兴趣盎然的。蝉可是一种高蛋白的昆虫,当时的农村都养着鸡鸭呢,给它们当食粮是不错的选择。只是怎么抓住这些高高在上的蝉呢?它们可都会飞的。
当时家里的男孩都有用昆虫钓青蛙或者是泥蛙的经历,用的工具是钓绳和带把手的塑料袋。钓绳当然是用不到了,但这塑料袋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塑料袋都是自己缝制的,那时还没有马甲袋这种神奇的东西。只能用农村废弃的塑料薄膜,找几块面积大一点的,用缝衣针缝合起来绕在一个铁环上就成一个带把手的塑料袋了。再把铁环长出一段的把手铁丝插入竹竿内,用绳绑紧,套蝉的工具就做好了。
由于竹竿的长度有限,小孩子力气也有限。一般只能套取一些趴在低矮树干上的蝉或知了。看到蝉后,在它的背后举着塑料袋慢慢的靠近,由于蝉是贴在树干上,当塑料袋垂直向树干靠近时,蝉想振翅高飞的话,立马就落入口袋。只要把塑料袋竖起来,蝉就落在底部,想飞起来那是不可能的了。小孩子伸手一抓就可以,为了防止它飞走,只要把它的小翅膀狠心摘掉,它就再也飞不起来了。这样的话,不一会儿就可以套到很多,给家里的鸡鸭当点心足够。
在上海本地一般都说是罩"野胡子"或套“野胡子”,但在北方往往叫粘知了。后来才知道,这个叫法的缘由,自己也身体力行了一把。由于当时的塑料薄膜也不是那么容易搞到,那怎么办?方法还是有的,看到蜘蛛网可以粘小昆虫,诸如蜜蜂、苍蝇之类的。那可不可以用来粘知了?答案是可以!做的方法也不复杂,只要在竹竿的枝头安上一个圆形铁环,面积不要太小。然后到农村的柴房里面找蜘蛛网,把这些蜘蛛网缠绕在这铁环上,因为蝉的个头比较大,缠的蜘蛛网要厚实一点,也就是多缠几个蜘蛛网。不经意间,把很多家蜘蛛搞的家破人亡啊。然后用这个缠着蜘蛛网的竹竿去“粘”蝉,这就是北方所说的粘知了。对于响蜞来说,个头还是太大,这样的蜘蛛网容易被它挣脱,尤其是多次使用后。所以利用此种技术的话,得不停的找蜘蛛网补网。但如果是粘知了,由于知了的个头比较小,利用它来粘知了还是比较合适。所以在上海当地如果要抓取蝉的话,用塑料袋套的比较多,也比较方便。
当时在农村看到响蜞不稀奇,一般小孩子对它也没啥好感,一般都是喂鸭子,个头太大的话,还用剪刀剪碎了喂鸭。现在想来感觉有点残忍。但如果抓到了知了,就有点舍不得,一是它的颜色比较好看,青绿的,叫的声音是有节奏的,不像响蜞那样只会发出一个声音,太单调了。所以一旦抓到了知了,或者叫“野胡子”,就不舍得喂鸭。把小翅膀摘了以后,放在自己的蚊帐里,希望能继续听到它的声音。很可惜,这是童年时代的幻想,自从知了进了蚊帐竟然一声不吭了,只会趴在蚊帐里发呆,太失望了。
看来这些小东西也是有骨气的,它们只属于大自然,它们竟然是不能驯化的。无怪乎古人都赞颂它的高贵品行。唐·虞世南 说它是“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骆宾王也有名篇,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后来又看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才知道这个小家伙的身世还不寻常,在黑暗的地下生活了十几年,就为了某一年的夏天出来鸣叫歌唱。可在出来的路途上,有多少蚕蛹饱了人们的口腹之欲。好不容易爬上枝头可以放声歌唱,又被人嫌弃歌声不好听,吵着人睡午觉而被收拾了。
好多年在城市的街头几乎听不到也看不见蝉的身影了,今年屋后的梧桐树上又听到久违的蝉鸣,顿时感觉颇为亲切。希望不要有孩子去捉弄这些可爱的精灵吧。应该是不会有了,现在的孩子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抓这些昆虫,他们都在补课的路上呢。
2017.7.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