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德

作者: 随风合道 | 来源:发表于2018-08-26 14:44 被阅读278次

    修行主要是修德。但是世上很多人对“德”之含义并无深解。俗话说:“积德行善”,故世人误认为“行善即是积德”。把单纯的做好事认为即是修善。修道中的“善”和“德”都是广义的。那么,“德”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呢?

    古人在入定状态下,以其神通发现宇宙蛋刚爆炸时,最初的模式图是以十四个圆组合而成,而且这十四个圆均匀围绕座落在同一个圆心上。这就是古人在造字时将“德”字的右半边写成“十四一心”的用意。这种形象化的造字,其真实内涵是这“十四一心”的宇宙模式图,包含了宇宙的总规律,也是宇宙本性的显现。左半边的双人旁是在提示人们,人人都要按照宇宙本性及规律去办事,使每个人的行为紧紧地靠在宇宙本性和规律上,人类才能长久不衰。所以古人把“德”作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可见其用意之深。

    佛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也为我们揭示了“德”的真实含义,观音菩萨在谈到自己的修证过程时说:“如果众生在苦恼灾难中,怖畏恐惧中,能一心称我名,就能从我身心中,得到十四种无所恐怖的功能德用。”也就是说,这十四种功能德用出自一心。

    古人为了让人们更进一步理解“德”,又把“道德”二字并为一词。“道”即宇宙本性,大道无形。对于无形、无象、无声、无息的如此抽象之“道”,使人们无法可依,因此,“德”是由无形的“道”生出有形的模式,是为了让人们有一个有形的标准作为行为准则,方可依“德”行“道”。所以有德才合道,无德则逆道。“修行”正是古人悟出了其中的奥妙,而不断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使自己的意、言、行逐渐合于道,故称“修德”、“修道”。

    要想修德,使自己的行为逐渐贴近道,首先须研究道的特性,懂得规律,才能在实践中把握规律,逐渐靠近宇宙本性。因此,我们无论认识某一事物,都要从道的角度去看,才能正确地认识这一事物。而我们一般人看问题和认识事物,只从“自我”及分别的角度来看,都是以我为中心,以我定是非,来进行分别取舍,岂能不错?即使是从两、三个角度来看,仍然离宇宙本性相差甚远。人类所作所为大多是违背宇宙自然规律的,所以反过来,宇宙自然规律必然要惩罚人类的多种不规行为,这就是人类共业所受的果报。

    即使是从宇宙八个角度来认识和处理问题,也只能是基本正确,不犯大错而已。宇宙八大规律包括:“阴阳根本律”、“宇宙因果律”、“天人合一律”、“五行生克制化律”、“蛹动螺旋律”、“宇宙自控调谐律”、“质量互变律”、“中成极反律”。从宇宙八大规律中,每条又可分出八条规律,八八六十四,能从这六十四面来研究事物和处理问题,才能不犯大错。

    佛家看待事物也是从八个方面:“体、相、用、因、缘、果、事、理”。这八个方面总结得非常简捷精辟。而且也是每个方面又可分出八面,六十四面中每一面又各分八面,以至无穷。世间的上智之人观察事物能达六十四面,但在人世间上智之人极少。绝大多数人看问题都是以我为中心,以自我见解、习惯、利益为标准,完全无视宇宙规律,所以大多是背道而行。但是,由于人们有“我执”而自私,都不愿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因此执迷不悟。岂不知,谁看待事物越靠近自我,个性习气越强,离道越远,只有忘我,才能真正进入真我本性之中。

    修德标准除了要研究把握宇宙八大规律以外,更重要的是应逐渐去贴近哪个无形无为的道。

    。。。

    修德的层次又分“三士”标准。修下士者,利己利他;修中士者,利他利己;修上士者,舍己利他。此“三士”标准中的共同之点都是“利他”,而且层次的高低关键在于“舍己”的程度与“利他”的程度。下士是先利己后利他,在利己的同时利他,但不能损人利己,这是修人道的标准。中士则把比率颠倒相反,是先利他后利己,在利他为目的的同时利己,这是修天道的标准。上士标准则是舍己利他,达到无私忘我状态,这是修菩萨道的标准。上士开悟之后,深知彻底的舍才能彻底的得。这里面不加杂丝毫的为自己所求,在舍得同时并不是为了得,不仅能彻底的舍,而且舍得自自然然,毫不造作,毫不攀缘。

    因此,要想修德,首先要认真研究把握宇宙八大规律及宇宙本性,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六、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pb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