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的阳

作者: 木蝴蝶f876954a79 | 来源:发表于2022-12-02 10:29 被阅读0次

    阳即太阳,给人以温暖,明亮的感觉,也是万物得以生长的基础。古人以山之南、河之北为阳,或者表面的,显露的为阳,也是取类比象之意。

    阳气:中医学名词,指的是具有温养组织脏器、维持生理功能和固卫体表作用,并充盈于周身的气体。

    1.阳气的来源:《黄帝内经》:“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白话说法即阳气既有先天性的,也叫真气,元气,藏于肾中,来源于父亲和母亲,也有后天形成的,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即阳气包括先天和后天两部分。

    2.阳气的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说明人体阳气的重要性,就像自然界的太阳一样,自然界如果没有了太阳,地上就没了生命,人若没有阳气,生命就会停止。生命的长短就要落实在阳气上面。长寿的人往往阳气充足,相反则折寿短命。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体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生活、情绪波动等各项活动都需要消耗阳气。

    3.阳气的有升降出入的规律:春天阳气生发,夏天生发至极限,秋天开始收敛,冬天则潜藏起来。同样一天当中,白天相当于春夏,夜晚相当于秋冬。每天早上醒来,体内阳气开始生发,到了中午,阳气生发到极限,然后渐渐衰退,傍晚时分,阳气入阴,到了晚上则潜藏起来。

    4.生活中那些因素会消耗人的阳气:

    ①过度的劳累会耗伤阳气,特别是剧烈运动伴大汗出,更容易伤阳。所以在傍晚、夜晚或秋冬季节阳气潜藏的时候,要避免剧烈的运动。中医很多方剂治疗时候讲究微微汗出,而不是大汗出,也是怕过度汗出伤及人体阳气。

    ②过食生冷食物易损阳气:过食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阳,导致脾的运化水谷、运化水液温煦四肢等功能损伤,导致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四肢不温等症状。特别是在南方,喜欢饮凉茶,并不是每个人适合,一些阳虚体质的往往伤及阳气,所以也要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辨证选择。

    ③作息紊乱伤阳气

    现在很多人已经将入睡时间 推迟到11点之后,上网、玩手机刷微信微博等。中医认为“阳气者,烦劳则张”。所谓张就是外散,尤其晚上阳气应该内收,长时间熬夜就会使阳气慢慢耗散。人的身体就好比银行,阳气就像存在身体银行的钱,今天透支一点,明天透支一点,日积月累健康就慢慢的被透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④过度的欲望也伤阳气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度丰富,不断在增加人的欲望,欲望是精神之火,而且是壮火。内经指出“壮火食气”,故过度的欲望会不断消耗人的阳气。《老子》告诫人们少欲知足,其实就是减少我们的欲望,从而节省阳气。内经上讲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其实也是减少欲望,固护阳气。

    5.何谓“春夏养阳”?对于“春夏养阳”理解。前面我们根据提到阳气的升降出入规律,春夏阳气所主时令,春时,阳气生,夏时阳气盛。春天阳气始生,风寒之邪气尚为患,故春天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讲不可过早减衣,即常说的“春捂”。夏天阳气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易伤人体之阳。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夏季人们喜食冷饮,饮食太过易伤阳。故夏天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覆盖,以避寒湿。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医养生更是讲人体的各种活动要顺应自然界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天地的作息保持一致,故能神清气足精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中医的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qs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