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一个流浪大师沈先生刷屏。一开始,大部分人都是抱着好奇的心态,点击了解真实情况。
本以为是个普通的流浪者,仔细发现他却是一个例外,和他的穿着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他随身携带许多的书籍,而且他思维敏捷,思路清晰,从言谈中感觉他受过高等教育。
他不接受别人的施舍,他只是平时喜欢捡破烂,这是他从小养成一个习惯。
由于爱好读书,空闲之余,瞒着家里去捡破烂换成零钱购买书籍,后来被家里知道了,还责骂过他。
从小就喜欢读历史的他,还喜欢画画,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高考前填报志愿的时候,他本来是想选一个管理类的专业,但是他父亲逼着他选择他不喜欢的审计专业。大学毕业之后,进入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审计局。
虽然有一份安定的工作,但是对他来说还是充满了遗憾,没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他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好,所以他对父亲是深恶痛绝。
可以说他父亲的教育方式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导致他现在选择这样的生活。
虽然他选择流浪的生活,但也享受这种自由的日子,他每天除了捡垃圾外,剩下的时间都用来看书,身边带着大量的书籍,比如《战国策》《左转》《了凡四训》《聊斋》《诗经》......
有了书的陪伴,让他的精神世界变得富足而充实。这样的生活对他来说已经很满足。
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在我们普通的来说可能不理解。但对于一个只追求精神财富的人来说,物质对他来说没有吸引力。反而这种简单、自由的生活对他更有吸引力。和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不喜欢被人打扰。
突然的爆红,让他变得措手不及。
不知道是否命运安排,一个人非常普通的人,他们的故事突然被媒体报道后,通过社交媒体快速的扩散,他们的名字一夜之间被大众所熟知,从而引起大众的好奇心,进行持续关注。
从这位流浪大叔让我想起。几年前,杭州图书馆有位喜欢看书的拾荒老人。
他的名字叫韦思浩,每天拾荒结束之后都会来到图书馆。然后把废品放下之后,再去洗干净自己的手,然后就专心的看报、读书。
读书成为他的精神食粮。他说,年龄大了,大脑会萎缩,需要知识来供养。
后来他拾荒的过程中,不幸遇车祸去世。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原来他毕业于浙大中文系,退休前是一所的校长。之所以这么节约,靠拾荒来维持生计,就是因为他把自己全部的积蓄,都拿来帮助哪些贫困儿童,每个月拾荒所得收入,都拿来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儿童。
所以他的事迹迅速在朋友圈得到传播。所有人都在赞扬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的行为。希望公众能谨记这位无名英雄。
这些人被关注的原因是,每个人背后都有不同寻常的故事,以及他们身上散发出宝贵的性格品质,从而引起大众心理的共鸣。
精神的富足比物质的富足更有意义,这才是人生真正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