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决定弃用印象笔记了。不是因为功能不好用,或者同步不及时,只是因为它的Windows客户端,实在是太卡了。打开程序需要等几秒钟,界面出现后还需要等2秒才能操作,新建笔记则要再等2秒。处处伴随着卡顿。
这些卡顿的细节并不影响正常使用,但它们已经让我受够了,于是决定换用其他更轻量更流畅的产品。
决定动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有些犹豫,流畅性体验有多重要似乎不言自明。但实际上,真正做到体验流畅反应迅速的应用,并没有它理所应当的那么多。
想到前段时间vivo发布新手机,主打特性就是“快”。当时看到就觉得好笑,这不是操作系统最基本的要求么,好意思拿出来吹么?如果体验流畅真的不言而喻,这种情况一定不会出现。可见流畅性体验虽然是公认的产品指标,但它通常并没有被重视到应有的程度。
vivo新款手机主打“畅快”我自己也是产品经理,当然知道追求流畅体验其实是很难的。
当操作体验流畅到“一定程度”之后,其他的目标就会显得更重要。如果为了实现某个新功能,牺牲一点流畅性——就那么一点点——是不是也可以原谅呢?为了增加后台统计,或者实现某种动态效果,或者单纯是为了节省出开发时间,而采用某个简单粗暴的方案……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流畅性体验扣分。不知不觉地,产品逐渐臃肿,流畅性体验的标准越降越低。
人们不会那么重视它,他们会说:“毕竟,我们的产品还是挺流畅的啊”。
流畅性体验有很大主观成分,而且没有硬性指标去规定它的下限。这是它很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如果追求极致,一点点卡顿都是减分项。但如果别人说“还是挺流畅的”,你也几乎没有办法去反驳他。
流畅性体验的收益也不好量化和评估。它毫无疑问能带给用户“爽快”的使用感觉,但你怎么评估人们用得有多“爽”?没有办法。收益不明确,导致流畅的指标很可能在一次又一次需求博弈中妥协和落败。
此外,流畅性体验重要到什么程度,不同人心里有不同的答案。相比之下,新功能不重要吗?统计用户行为不重要吗?按时上线功能不重要吗?哪一项不重要?所以单说流畅性,谁都承认它需要被重视;但把所有目标放在一起评估的时候,流畅性还有多重要呢?很难说是吧。
这种主观的、无形的、不能量化的体验,永远是产品开发中的陷阱。
因为当你不喜欢一个应用而把它卸载掉时,你可以很容易地说出“因为它没有我想要的功能”,或者“因为bug太多了”;但那些无法明确表达的主观因素却很难被归因:细微的卡顿、配色不符合产品定位、某些图标表意不明确、动效不符合物理规律……对此,人们只会说:“用起来感觉不是很好”,他们不需要说清楚原因。
但产品经理是要讲道理、摆数据,来证明需求的合理性。正因为如此,这些没有统一指标、没有数据支持、没有优先级共识的“细节”需求,很容易被驳回。太多更明确的需求有着充分的理由让流畅性为其让路。
所以说,民主造就平庸,过于理性客观的设计和开发也会导致产品的平庸。这是为什么需要有产品经理和设计师的角色,为冷冰冰的代码和数据中注入一点感性和偏执。当然,优秀的开发者亦是如此。
流畅性体验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应当首先在团队中达成共识,并确立重要程度。此外,可能还需要做出如下努力:
Pinterest会定期打磨产品流畅度产品节奏为性能优化留出时间,定期打磨体验流畅性
选择最佳的技术方案,即使需要更长的开发时间
需求和交互设计中注重细节和逻辑,增加必要的动效
相信设计师的品味,愿意为更好的设计方案投入精力
如果你在大公司工作,就明白这些都需要不断的争取和坚持才可能换的来。
网友评论